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研究

潘义江

潘义江(黑河边防支队卫生队164300)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143-02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绞痛已跃居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狭窄,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笔者对5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对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治疗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使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胸闷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的临床特点是发作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不适感,多位于胸骨后部,可以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多有劳累、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过饱等诱因,持续数分钟,休息或者使用硝酸酯制剂可以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因,而冠状动脉痉挛、主动脉瓣狭窄或者关闭不全、风湿性冠状动脉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肥厚型心肌病、梅毒性主动脉炎、严重贫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也可以引起心绞痛。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39~70岁,平均50.6岁;病程1.5个月~11年,平均4.5年;其中稳定性心绞痛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5例,变异性心绞痛9例。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心绞痛以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典型症状是胸痛,位于胸骨体中上段之后或心前区,并可放射至颈部、咽部、下颌部、左肩胛、左臂内侧、或上腹部,范围约手掌大小,界限不清,疼痛性质是压迫,发闷或紧缩、沉重、窒息或憋气感或难以确定性质的不适感,患者往往需要停止活动,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和口含硝酸甘油后2~3分钟疼痛缓解。不典型者可表现为牙痛,颈部或上腹疼痛。心绞痛发作的诱因有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

2.体征一般无异常体征,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精神焦虑、皮肤出冷汗等,有时出现第三心音或者第四心音奔马律,可有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系乳头肌功能失调所致。

三治疗

心绞痛的治疗措施包括治疗诱发或使心绞痛恶化的疾病,干预危险因素,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改变生活方式。

(一)一般治疗

干预治疗冠心病的危险(易患)因素,控制高血压,降血脂,治疗糖尿病,戒烟酒,减轻体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消除各种诱因及治疗伴随疾病,如贫血、甲亢、心力衰竭的相应治疗。

(二)药物治疗

1.发作时治疗可应用发挥作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它们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

(1)可用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注射用药时可从5μg/min开始,逐步增加剂量以控制症状,也可用喷雾剂。

(2)硝酸异山梨醇酯:可用5~10mg舌下含化。

2.缓解期治疗

(1)硝酸酯制剂: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5~10mg,3次/d,口服;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20mg,2次/d,口服;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30~60mg,1次/d,口服。

(2)β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室壁张力而使心肌耗氧量降低,所以可控制心绞痛发作,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常用药物是美托洛尔25~100mg,2次/d,口服;阿替洛尔,12.5~50mg,2次/d,口服;纳多洛尔,40~80mg,1次/d,口服;应用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以后逐渐加量,注意个体化原则,依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

(3)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是通过阻滞钙离子细胞内流,而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扩张血管,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减慢心率等。常用方法:维拉帕米,40~80mg,3次/d;硝苯地平,10~20mg,3次/d;地尔硫革,30~90mg,3次/d,如果为缓释剂,2次/d,控释剂则1次/d。

(4)抗血小板药物:此类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100~300mg,1次/d;噻氯匹定250mg,1~2次/d(使用中检测血常规);氯吡格雷,75mg,1次/d。

(5)其他药物:可应用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曲美他嗪,20mg,3次/d。

(6)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仍难以控制病情,可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也可施行冠状动脉旁路术等以使冠状动脉血管再通。

(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它具有高度危险性并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一旦在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积极采取各种治疗措施,控制症状和防止发生心肌梗死。治疗措施包括监护观察,抗心肌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重建血运及血流动力学支持。患者应住院观察治疗,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必要时吸氧,检测心肌酶和肌钙蛋白,观察心电图变化,注意心功能。药物治疗包括: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控制心绞痛发作,可口服、含服、静脉给药,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25~50mg,2~3次/d,阿替洛尔12.5~25mg,2次/d;钙通道阻滞剂应慎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300mg,1次/d,或噻氯匹定,250mg,2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并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一支,1次/12h。溶栓治疗不宜应用,仅用于发生心肌梗死时。也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情况稳定后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冠状动脉造影,视病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稳定出院后,应院外随访观察定期复诊并且继续用药治疗,视病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等,同时消除诱因及治疗并存的危险因素,如调脂治疗,控制糖尿病,降压治疗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25-1251.

[2]胡静.冠心病心绞痛辨证用药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5(2):36-37.

[3]卢艳翠.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5例[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1):34.

[4]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