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潘长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浅析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潘长生

潘长生

山西省第二建筑设计院山西省046000

摘要:结合目前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从城市广场的定义及分类出发,提出了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要点及原则,并指出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应“以人为中心”,力求创造出一个与人密切联系、富有生命力的广场空间环境。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功能

1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考虑因素

1.1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

(1)体现广场的本质,拉近广场与百姓的距离。

(2)广场设计符合城市历史、文化的背景,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避免相互模仿攀比,致使一个个广场大同小异。

(3)城市广场融入所处的周围环境,在整体的空间尺度上比例协调。

(4)城市广场交通组织协调,有效提高广场功能。

2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更贴近人的生活。比如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们活动,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

2.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广场的城市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3突出主体原则: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标准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整体性原则:从整体环境上把握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形态,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分析细小的个体。这样的广场才能主次分明、特色突出。

尺度适配原则:根据广场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要求,赋予广场合适的规模和尺度。如政治性广场和一般的市民广场就应有较大的区别。

3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应注重的要点

3.1注重广场功能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是广场的灵魂,只有功能综合、形式多样性,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更多的活动,才能使广场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灵活,对于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人们寻求的是一种能包容更多活动的空间,而且广场是各种年龄结构和背景的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所以它应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系统。

3.2注重广场空间的比例尺度

近些年,有些政府为了政绩工程,盲目追求全国第一、世界第一,造成城市广场过于空旷或巨大,失去了合适的规模和尺度。过于大型的开放空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人们更喜欢围合而不是暴露。广场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应该多考虑人的感受,正确地确定广场比例,可以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规划设计时应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大尺度的空间适当划分为若干宜人的小空间,而且空间的划分应该清晰并微妙。整个广场既不能大到独处或人流量少时感到空旷或疏远,又不能小到让人觉得侵犯了他人的私密空间,更不能让人感到压抑和不舒服。

尺度感是人对广场环境所产生的尺度感觉,它不是广场及设施体量的实际大小的数量概念,而是指和人相称的尺度。在广场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比例是其自身整体与自身局部之间的关系,尺度是以人的自身尺寸关系与环境设施尺寸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以人的自身尺寸作为基础,从人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尺寸和感受。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必须正确地把握广场空间的自身比例和与人的比例关系。

3.3注重广场的人性化

广场是邻里交往、休闲游玩、休息观赏的主要场所,也是人流疏散、防灾避难的有效空间,广场的环境,应该既可视,又可达,更可用。广场的服务人群大致可分为老年人、青年人、儿童,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布置及安排。

老年人的活动相对比较静,但活动内容却多种多样,像下棋、跳舞、扭秧歌、唱歌、打太极……,因此设计中应该注意空间的独立性、无障碍性、多种选择性、可识别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

青年人体力充沛、精神活跃,活动方式也五花八门,设计中应提高场地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场合、不同目的的使用。

儿童活动场地应该首先考虑安全,其次是活动内容丰富,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符合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同时在其附近应该设置家人陪伴滞留的空间场地。

3.4注重广场服务设施的完善

在广场规划中,服务设施的配套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不仅是解决人们日常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广场吸引群众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群众的活动要求和行动轨迹,如灯光布置,应保证没有死角;垃圾桶应布置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附近;坐凳应不单是石坐凳、木坐凳,还可以考虑矮墙、花坛等。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完善广场的服务系统。

3.5注重广场景观环境设计

广场景观环境设计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都必须满足形式美的规律和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精神追求的不断加强,人们需要美的广场环境,进而在其中活动、休闲。

美作为景观环境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观念,改善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情操,成为广场景观环境创造的更高追求。

广场景观环境在美观上的考虑,对于整体区域的景观营造十分重要。首先,在景观格调上的综合考虑是设计的第一要素;其次,在造型上有意突出或巧妙隐藏是重要的设计手法;再次,综合考虑折旧问题,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或耐久材料是设计品质的重要保证。

4结束语

城市广场是供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规划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广场空间对公众的人文关怀,只有把广场与使用者的需求真实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广场。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特色,而且也展示出人们的生活状态,成为一种城市生活文化的载体。同时,广场空间环境由于人们的参与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人与广场的相互作用,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班焯,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