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心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医治疗失眠心得

王展

(绍兴市柯桥区齐贤医院中医科浙江绍兴312065)

【摘要】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笔者认为失眠病因甚多,病机较为复杂,总由阴阳失衡所致,故以阴阳平衡为治疗核心辨治始终,临证辨清脏腑虚实,治法注重疏肝化痰调中,自拟疏肝化痰调中汤并随证灵活加减。并辅以情志调摄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与现代医学的社会—生物—心理模式不谋而合。

【关键词】失眠;中医辨证论治;心得

【中图分类号】R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128-02

失眠,亦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1]。笔者对失眠的中医诊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对中医治疗失眠做以下心得。

1.笔者对失眠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认识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体虚、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2]。笔者认为不寐病位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失和而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而不得眠。治疗核心为平衡阴阳,应贯彻辨治始终。临证尚应分清虚实辨识脏腑,以调和脏腑、补虚泻实为基本治则。同时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失眠患者证候错综复杂,往往虚实兼夹,多脏同病,此时应仔细察证析机,多种治法并用,应理清主次缓急,注意兼顾。

2.笔者对失眠的治法注重疏肝化痰调中

笔者认为五脏六腑可导致失眠,尤为与肝、脾、胃的关系密切,而“痰”是失眠的重要病理环节。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具有调畅气机情志的作用,现代人情志失畅者多,最易伤肝,以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火,灼津成痰,冲扰神魂而烦躁不寐;肝为血之藏,魂之处,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而虚烦多梦;工作劳累,劳心积虑,久坐耗气常伤于脾,以致中土失运,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而寐而易醒;肝内寄相火,现代人阳热偏盛,相火亦偏旺,且嗜食辛辣肥甘厚腻,脾胃易生湿热食积,日久酿生痰火,熏灼胃腑,恣食生冷,则伤脾胃之阳,中虚不化,痰湿停聚,均使中焦气机失和,扰乱心神而卧寐不安,此即古人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3.笔者治疗失眠辅助采用情志疗法,并提倡动静结合之道

燕燕等[3]认为,当代社会竞争激烈,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纠葛,家庭成员间问题的纷争造成精神压力过大,过分紧张,心情压抑,生气愤怒,过于兴奋等情绪变化都能引起失眠,都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笔者认为,若心理负担不解除,即使药物施治再好,还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故笔者重视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辅助采取中医情志疗法。以言语开导,或宣泄压抑的情感,释疑解惑,消除其不必要的紧张、焦虑与恐惧。以情志相胜、移情变气、顺情从欲、抑情顺理等传统中医情志调摄调治,常显出其不意之效。“动则运阳,静则养阴”,失眠患者要想获得阴阳的动态平衡,动静结合最为适宜。适量的运动能使人的精、气、血、津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从而达到身轻气适,阴平阳秘,神气安和的目的。笔者提倡患者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如登山、慢跑、打太极拳等,适量的运动能使人的精、气、血、津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从而达到身轻气适,阴平阳秘,神气安和的目的。失眠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如书法、绘画、摄影、下棋、弹琴、种花等使其凝心静志、怡情养性,从而达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的境界。正如清代吴尚生所言:“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笔者通过对不寐患者进行情志干预,指导其动静结合,显著改善睡眠质量,与现代医学的社会—生物—心理模式不谋而合。

4.病案举例

笔者自拟疏肝化痰调中汤加减治疗失眠,临床多获满意疗效,兹举病案一例如下:谭某,男,35岁,厨师。2014年9月初诊。心理社会背景:工作环境较差,心理压力较大。主诉:严重失眠5月余。症见:体形肥胖,不能入睡,伴情绪焦躁,心烦易怒,头重目眩,脘腹胀满,胁肋隐痛,嗳气呃逆,口苦吞酸,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滑数。经服西药“艾司唑仑片”,未见好转。诊断:失眠(肝胃不和,痰热上扰)。治法以疏肝降逆、清化痰热、调中安神。方用自拟疏肝化痰调中汤加减,药用柴胡12g、枳壳12g、半夏10g、厚朴10g、焦山栀12g、丹皮10g、远志10g、菊花10g、胆南星10g、竹茹10g、郁金10g、川芎10g、木香1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2g、薏苡仁15g、青龙齿15g、炒麦芽3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方解:疏肝化痰调中汤原方减党参、酸枣仁、五味子以去补敛之性;加白菊、胆南星、竹茹清热化痰除烦;加川芎、郁金以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去夜交藤、合欢花代之以青龙齿镇静安神除烦热;加代赭石、炒麦芽平肝降逆、消食和中;生甘草易炙甘草行清热之用。二诊:服上方14剂后,能入睡但梦多,胁痛、嗳气吞酸呃逆消失,心烦易怒、头重目眩好转,但出现纳少便溏、口干欲饮现象,伴舌红少苔,脉弦濡细数,肝热渐平,痰热已化,肝脾虚象渐出。上方减白菊、胆南星、竹茹、川芎、郁金以免伤及气血津液,去代赭石、青龙齿以免重镇之过;薏苡仁改炒用加山药以行健脾整肠;佐以生地、麦冬养肝阴、清虚火;仍佐以枣仁、夜交藤、合欢花以安其神。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2月余,睡眠明显改善。治疗期间配合心理疏导,饮食有节,自我营造良性心境,配合有氧运动,以冀疗效巩固,随访半年,告愈。

按:本例患者素体肝阳偏盛,形体肥胖,饮食不节。七情过极伤肝,疏泄不利,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不降浊,脾不升清,水谷留滞,气机壅塞,郁久化火,酿生痰热,上扰心神,故出现上述证候。采用自拟疏肝化痰调中汤加减治疗,以疏肝和胃,清化痰热而获效,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随证候变化而调整用药,并结合情志疗法,舒缓压力,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孙洪生.不寐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2]李明富,李耀光,王志坦,李胜涛.中医内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42-143

[3]燕燕,郑洪新,李睿.情志“致”不寐与情志“治”不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