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语言迁移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徐廓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语言迁移,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起着关键的作用。拉多在对比分析中认为“语言差异等于学习难度”,本论文在对语言迁移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描述总结的前提下,以教学实践举例探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语言差异和学习难度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关键词语言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引言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语言迁移发生在语言内部的不同层面上。外国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借助母语的语音、语义和结构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此时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

本文将从语言迁移的理论层面出发,举例分析语言迁移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几个层面上的表现,揭示语言差异与学习难度之间的关系,以期望能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语言迁移的定义与分类

迁移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意味着克服旧的习惯并形成一套新的习惯,在形成新习惯的过程中,原有的习惯就会产生迁移作用,会对新语言的习得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后来“迁移”这一个概念被引到了语言学领域,便有了“语言迁移”这一说法(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

关于语言迁移的分类,国内外心理语言学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种是将语言迁移分为“交际中的迁移”和“学习中的迁移”。一种是将语言迁移分为“语间迁移”和“语内迁移”。

二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国外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产生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将这些有差异的语言规则运用到目的语的学习和使用当中,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其实,通过实际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然相比两种语言的共同之处掌握起来会慢一些,但是干扰反而小,掌握的准确度要大;而两种语言的某些特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学习起来似乎比那些不存在共同点的某些特征更容易接受吸收,但因为相似不代表相等,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学习者更容易混淆,对日后的学习也会造成干扰。

2.1语音迁移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有四个声调,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泰语也属于声调语言,它有五个声调,而英语没有声调,它属于语调语言。泰语中的第一声相当于汉语的阴平,第三声相当于汉语的去声,第五声相当于汉语的阳平,第四声类似于汉语的阳平和上声,发音过程先曲折再上扬,又与汉语的阳平和上声存在细微差别,因为泰国学生由于其母语的语音系统与汉语的语音系统在声调方面存在相似或一致性,在刚接触语音时往往会将母语声调中的相似部分迁移到汉语声调的学习当中,可能相比英语国家学生更容易初步掌握汉语的发音,这时候发生正迁移;而英语国家学生由于母语没有声调,在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中母语不会与目的语发生语际间的迁移,因此在学习用汉语声调发音时存在很大的困难。但到了语音教学的后期,我们会发现,往往英语国家的学生对汉语声调的掌握更准确,不易出现混乱,而泰国学生虽说声调语言的优势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汉语声调,但由于泰语第四声与汉语的阳平、上声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不易准确分辨、发音,因此在练习语音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由于泰语声调的第四声第五声与汉语声调的阳平和上声存在着的细微差别,影响了学生对汉语声调的准确掌握,学生在声调上容易混淆,这时便造成负迁移。

2.2文字迁移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而英语属于表音文字系统,它们在书写和读音规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以表音文字系统为语言背景的学习者不能够将母语的拼读书写规则运用到汉字的学习中来,在刚接触汉字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就会比较大。而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系统中借用了大量的中国汉字,而且有些字的读音也比较接近,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容易将母语中文字的拼读书写规则迁移到汉字的学习中来,从而发生了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但对于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他们语言文字系统中出现的大量汉字,虽然有些字形是与汉字完全相同的,但语音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读音不完全相同,而且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将母语中相应汉字的读音和意思迁移到对汉语中相对应的汉字的学习,这就会给汉字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干扰,产生负迁移。比如,“手纸”在日语中是“书信”的意思,而汉语就是“厕所用的卫生纸”;又如,“床”在日语里是“地板”的意思,而汉语里的意思是“供人睡卧的家具”。而对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学生,初期可能在书写拼读汉字时比起以日语为母语国家的学生会有更大的困难,但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系统中不存在汉字,所以在学习汉字过程中不会就汉字的读音和意思跟母语中的文字的读音和意思产生混淆,准确度更高。

总结

综上所述,语言差异来自于对语言的对比描述,而语言难度则来源于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心理过程,二者之间不存在可靠的相关性。因此,教师不应仅仅只依靠对语言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来找出语言的难点,而应从学生个体认知角度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观察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遇到的难点,进行总结分析,以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降低负迁移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4]张慧芬,徐雅琴.语言迁移和第二语言教学[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4).

[5]石蕴珍,王颖.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6]姚梅林,吴建民.迁移机制与语言迁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0,(3).

作者简介:徐廓,男,满族,江西九江人,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