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研究生的心理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神经介入研究生的心理培养

郝晨光蔡坚

郝晨光蔡坚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830054)

【摘要】神经介入是新兴的医疗技术,它的产生使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研究脑血管疾病,应用另外一种方法去思维、认识脑血管疾病的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为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神经介入专业具有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特点,因此对神经介入研究生的要求较高,除了要有坚实的理论技术与实践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本文介绍了神经介入研究生的心理现状,探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从而能够适应当前的医疗模式及社会环境。

【关键词】神经介入;研究生;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364-02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神经介入是新兴的医疗技术,它的产生为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古老的脑血管病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神经介入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大型三甲医院到许多县级医院均已开展神经介入技术,因而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神经介入研究生,即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神经介入研究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问题,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个人的成长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培养显的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神经介入研究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心理现状,提出通过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医学人文主义修养,提高心理素质,以适应目前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及日益复杂的医疗环境。

1.神经介入研究生的心理现状

1.1现今医疗环境及医患关系紧张引起的心理问题

现今医疗环境复杂,在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医患关系紧张,其中医患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是导致患者对医者普遍缺乏信任主要原因之一,现今的医学研究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是典型的“4+2”家庭模式模式下长大的一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1],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完全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一方面患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介入治疗不了解,担心手术疼痛,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顾虑重重,另一方面,介入研究生作为患者眼中的医生,对患者疾病的把握欠精准,有时又缺乏耐心和沟通的技巧,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尤其是发生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时,往往不能冷静应对和合理解释病情,从而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不满甚至是责怪,失去患者的信任,导致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能很好配合,甚至拒绝研究生参与诊疗活动,一旦这种情况发生,研究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影响,自信心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1.2学习过程引起的心理问题

神经介入研究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技能,要求全面掌握脑和脑血管解剖、正常变异及其危险吻合支、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熟悉脑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正确分析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侧枝代偿和脑血流储备,熟悉不同部位狭窄所致缺血性神经事件的病理生理机制,要掌握如此的多的知识,需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自学和查阅相关文献,辛苦不言而喻,久而久之必定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开始学习介入技术的初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出现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并发症可能,就以股动脉穿刺来说,初学者由于穿刺手法欠规范,穿刺不熟练,可能数次穿刺才能成功,穿刺次数增多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有可能引起腹股沟血肿及后腹膜血肿等并发症,一旦出现并发症就可能对研究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再行此操作时就会产生心理阴影,严重时甚至引起心理问题;行介入诊断及治疗时,需佩戴沉重的铅防护设施,有引起椎间盘突出可能,长期射线暴露还可能导致白内障、甲状腺癌及造血系统肿瘤等,有些研究生担心射线照射影响自身健康,每当参与介入诊疗时就会担忧,甚至焦虑。

1.3生活、感情及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

自1999年开始,每年约有一半的研究生是自费,2013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提高了入门门槛的同时也无疑增加了部分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窘迫的生活会使其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甚至影响学习[2],成熟的性生理与不成熟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交织在“80后”的医学生身上,在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很多研究生缺乏正确的爱情观,无法妥善处理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一旦在爱情中受挫,就会产生悲观、厌世心理,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

医学毕业生就业率低,薪酬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多人上研究生就是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然而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毕业也依然有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多发,伤医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多研究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会产生迷茫、困惑和悲观,心理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2.加强神经介入研究生心理培养的措施

2.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倡导奉献精神“医者仁术,贵在医德”,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神经介入研究生从医道路上的第一课,“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使每个研究生从思想上根本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类生命健康守护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不忘初心”,紧紧遵循希波克拉底誓言,始终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医疗工作虽然又苦又累,然而广大医务工作者却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提高了个人的素质,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虽然繁重的工作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生活质量,射线暴露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医务人员的健康,可“救死扶伤”的成就感却是任何行业都无法获得的,也只有医务人员能把敬畏生命的情怀发挥到极致。

2.2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医患沟通能力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道出了医学既要排除病痛,又要满足心理,因此医学研究生不但要在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还必须培养人文素质,不能只看到病毒,而看不到作为病毒载体人的存在,看不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依托的广阔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只有把医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结合才能更加彰显医学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根本宗旨,才能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跟带教老师学习如何进行医患沟通,临床带教老师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指导学生要尊重同情患者,要善于倾听,留意患者的情绪状态、受教育程度、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学会自我控制,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的词语和语气,避免过多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患者的观点,同时鼓励研究生多与患者交流,及时发现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提高沟通能力,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在诊疗活动中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重视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针对神经介入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可能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指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辩证对待压力,正确对待挫折,增强研究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鼓励研究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Hayden等人研究发现,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3]。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还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及医疗环境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学研究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引起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圆满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建丽.对“80后”医学实习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2):17-19.

[2]王雅杰,康熙雄.神经病学专业七年制女医学生心理健康反思[J].中国卒中杂志,2010,5:945-947.

[3]苏玉琼,刘萍,朱晓珊.理工类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18(1):91.

[4]邓雪,王烘炜.试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1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