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优化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任浩

任浩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与有效工具,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法不同,教学效率也就不同。作为多年的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2.1教会学生“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2.3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

等等。

3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因此,教师可以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紧扣教材,创设题型新颖、与实际有联系的情景问题作为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领会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认识数学的“工具性”,学会“用数学”。例如在求最低费用、最大利润时,可建立函数的数学模型。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初次见面的人常以握手示礼,若某次聚会中聚会的人相互之间都握一次手,告诉你聚会的人数,说出他们握手的总次数,就可以构建点和线的数学模型等。在学习不等式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解决有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物价的上涨与下跌等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工具性。如天水某化工厂计划用甲、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100件,已知每生产1件A产品需甲种原料9千克和乙种原料3千克;每生产一件B产品需甲种原料4千克和乙种原料10千克,现有甲、乙两种原料720千克和580千克,请你利用这些原料,设计出生产A、B两种产品的几种方案。在讲述函数内容时,可编写投资与消费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学会建立函数模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类似例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使学生真正领会到了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重视,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积极探求,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质疑,激发起其创新行为,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备课时选例题和习题可适当跳出教材,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创新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要求,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发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高中数学思维模式与解题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思维技巧,从而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