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不同时期心电图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不同时期心电图对比分析

王崇恒莫芳萍

王崇恒莫芳萍(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82)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006-02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世居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不同时期心电图变化。方法从学院2007年9月新生拉萨籍学生中,在排除有器质性疾病和胸廓畸形者之后,入选190名学生进行登记造册,并行心电图检查。4年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分别将入学(A组)及移居4年后(B组)每份心电图依据黄宛《临床心电图学》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现1项异常者A组(P>0.05)62例,B组54例;2项及以上异常者A组(P>0.05)13例,B组11例,均无统计学意义。共有11项异常心电图种类,经统计学分析,右心室肥大、早期复极综合症A组明显高于B组(0.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藏族学生移居平原地区后不同时期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没有明显变化,心电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高原低氧环境对右心室负荷的影响及对心室肌复极顺序的影响。

【关键词】高原地区平原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心电图

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在内地(陕西咸阳)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民族院校,每年招生近2600名,其生源以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学生为多数。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要求,对入校新生进行全面的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在校期间由附属医院保健科定期进行预防保健。现将采集到的2007年9月拉萨籍新生在陕西咸阳(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学习生活4年后,把2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从学院2007年9月西藏民族学院招收的拉萨籍学生中,在排除有器质性疾病和胸廓畸形者之后,将入选的198名藏族学生认真、细致的登记造册,平均年龄18-20岁。学生在学院生活的4年中,6人有其他疾病,2人退学,最后入选190名学生,将新入校时的心电图称为A组,4年后的心电图称为B组,将其心电图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1.2方法心电图检查:入选学生两次均统一使用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FCP-7101型心电图机描记12导联心电图。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静息状态下由专人操作,心电图结果由该专业同一名医生分析心电图,心电图标准参照黄宛主编的1998年版《临床心电图学》[1]。

1.3统计学处理结果使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百分率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心电图异常率比较无论1项异常者还是2项及以上异常者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电图异常例数及异常率见表1。

表1两组心电图异常率

组别1项异常者2项级以上异常者

A62(32.63%)13(6.84%)

B54(28.42%)11(5.79%)

x2值0.420.16

P值>0.05>0.05

2.2心电图异常情况分析共发现异常心电图11种,4年后没有发现新增异常心电图种类,其中右室肥大、早期复极综合症明显B组少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其他9种两组间均有增减,但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临床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异常情况分布见表2。

表2两组心电图异常情况分布

心电图异常种类A组B组x2值P值

窦性心律不齐13100.37>0.05

窦性心动过缓670.07>0.05

窦性心动过速1060.96>0.05

低电压120.00>0.05

电轴右偏1090.05>0.05

电轴左偏530.12>0.05

右心房肥大210.00>0.05

右心室肥大1865.650.01<P<0.05

左室高电压6100.96>0.05

右束支传导阻滞10130.37>0.05

早期复极综合征1126.030.01<P<0.05

3讨论

拉萨市平均海拔在3650米,由于高海拔空气稀薄,氧分压较低,世居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了克服高原缺氧环境,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表现在心血管系统,慢性缺氧可导致动脉阻力持续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一定时间的肺动脉高压可改善低氧条件下对肺的血流灌注,但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可使右室负担过重而发生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右心室肥大[2]。表现在造血系统,在高原缺氧环境中低氧血症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促进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导致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明显增加,使血液粘稠度增高[2],也加重了右心室负担,从而引起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3]。移居平原地区生活后,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肺血管痉挛状态缓解,肺动脉压力下降,右心负荷降低,右心室肥大例数也明显下降。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以ST-T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心电综合症。目前对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3种解释:①心室肌复极顺序异常:长期慢性缺氧的结果引起左右心室负荷过重,束支传导阻滞,均对心室肌复极存在影响[4];②自主神经张力异常:高原缺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5],也容易发生早期复极综合征;③旁路加速传导:有些学者认为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房室旁路传导有关[4];长期居住在高原环境中,容易发生早期复极综合征,考虑与①、②关系密切。当移居平原地区生活后,在富氧环境下,心室负荷下降,迷走神经张力改善,从而导致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从A组和B组对比中也得出了这种结论。

本研究还统计了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低电压、电轴右偏、电轴左偏、右心房肥大、左室高电压、右束支传导阻滞9项异常心电图种类,但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9项异常种类中,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容易受到年龄、外界环境、情绪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对比统计没有统计学意义,也是可以解释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电轴的偏移、传导阻滞、左室高电压这些异常改变,在高原地区健康检查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6]。而本研究发现A组与B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与国内王武魁研究的对象是不同个体的对比研究,而本研究对象为同一个体所处的不同环境的对比研究,是否在高原环境长久生活移居平原地区生活后,虽然缺氧状态获得改善,但对已经形成的这几种心电图异常种类并不能改善,本研究仅对拉萨市藏族青年人群在平原地区居住4年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是否适宜于所有高海拔地区青年人群,以及在平原地区居住更长时间后心电图还有哪些改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叶任高等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8-999.

[3]马海红等.高海拔地区健康体检人员心电图分析[J].心脏杂志,2005,17(3):301.

[4]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8-769.

[5]樊世明.高海拔地区69例病窦综合症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13(1):37.

[6]王武魁.高海拔地区官兵窦性心动过缓调查分析[J].人民军医,1998,41(4):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