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中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王宇宸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37)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特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对有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影响中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部和外部因素,并且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方案。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284-02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概述

幸福感是一个复杂、多元化的概念,受到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广泛关注。其中,心理学对幸福感的解读更多地侧重于人们的情感体验,这种幸福感被心理学家称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Diener等人于1984年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一般分为三个维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其中前两者属于情感因素,后者属于认知因素。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三大特点,是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教育水平高,受关注程度高,且大多数大学生暂时不存在为生计奔波的压力,因此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幸福度很高的群体;然而,高校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种种特点又让广大大学学子体验到焦虑和迷茫。这种群体特异性使得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调节心态,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提升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2.内部因素

2.1人格特质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特质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稳定、有效的因素。大量的人格特质中,哪些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最强呢?DeNeve和Copper对137篇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宜人性和外倾性与正性情感最为相关,也就是人们乐于寻找的“幸福人格”。

基于中国大学生这一群体,郑雪等人采用艾森克的人格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向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两个维度正相关显著,与消极情感维度负相关显著;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外向性与神经质能够较好地预测中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2自尊

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也是人格特质的一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强预测作用。

李玲采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Rosenberg自尊量表对28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自尊既可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以消极应对这一指标为中介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

2.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社会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念等,而非行为或能力本身。

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体现较其他群体更为明显,因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任务在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业和科研压力,自我效能感则是在大学生面临挑战时影响其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刘洋采用中国人幸福感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中国的922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发现了显著的预测作用。

同时,自我效能感也在其他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宋灵青等人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张萍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也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神经质、外倾性两类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

3.外部因素

3.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具体是指个体接受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社会支持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国外研究者对246项关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主观支持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最强的预测力。

国内研究者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总体主观幸福感和消极情感有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有预测作用。

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中介,尤瑾等人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中的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向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

3.2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是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对其情感体验影响较大的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其影响大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

李冬霞等人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粤东地区5所大学2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理解、情感温暖维度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作用;父母的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则负面地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这说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4.提升方法

4.1改变认知方式

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都可以用改变认知方式的方法进行调节。自尊决定了人的认知加工偏好,它可以通过认知事物的方式影响自我效能感,因此我们可以推荐自尊水平过低大学生使用积极合理的认知策略,乐观而理性地看待问题。另外,认知方式也对自我效能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归因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归因策略的引入可以提高我们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例如,我们可以将成功进行内部归因,而将失败进行外部归因;将成功进行能力归因,失败进行努力归因。这样,我们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4.2外部干预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外部环境的支持是影响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部支持的来源有父母、老师、同学等,从这些支持来源进行干预可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首先,父母应该使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多进行理解、以及情感上的关怀,减少溺爱、严厉责罚和过多的生活干涉,这样可以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感维度和生活满意度,而降低消极情感维度。另外,校内生活中同伴之间的关系也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学校应该通过一些方式增强大学中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拥有归属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支持,这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大有助益。

5.结论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研究问题。本研究梳理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前者包括人格特质、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后者包括社会支持和家庭教养方式。我们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了改变认知方式和外部干预两种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冬霞,林小荣,&林春暖.(2007).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8),735-737.

[2]李玲.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61-264.

[3]刘洋.(201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其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10),1250-1251.

[4]肖少北,&袁晓琳.(2010).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118-122.

[5]严标宾,郑雪,&邱林.(2003).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9(4),22-28.

[6]尤瑾,&郭永玉.(2007).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5(1),65-69.

[7]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200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1(2),105-107.

[8]Deneve,K.M.,&Cooper,H.(1998).Thehappypersonality:ameta-analysisof137personalitytraitsandsubjectivewell-be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24(2),19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