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县2008~201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福建永定县2008~201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分析

谢信南张日树邓友文苏德忠卢建聪吴槐标

谢信南张日树邓友文苏德忠卢建聪吴槐标(福建省永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64100)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123-02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状况。方法对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水质监测连续3年,水质检验按GB/T5750-2006方法,结果按GB5749-2006评价。结果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面水占60.0%、地下水占40.0%(其中山泉水34.4%);完全处理占2.2%、沉淀过滤占85.6%、未处理12.2%。3年水样总合格率35.0%,逐年有所提高,(x2=15.45,P<0.01);地下水合格率(42.4%)高于地面水(30.1%),(x2=5.74,P<0.05);主要超标项目是细菌学指标,水样合格率较低是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无消毒处理导致。结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处理方式以沉淀过滤为主,无消毒设施或不落实。要加强供水工程监管及日常卫生管理工作,加强水质卫生监测,为群众提供饮水卫生安全保障,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卫生学调查

农村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村广大群众的健康,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为保障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必须加强供水工程监管、日常卫生管理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为了解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状况,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有效运转,同时为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县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开展了连续3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现将2008~2010年3年水质卫生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以本县农村已建成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饮水安全工程)为监测对象,每年选择供水量达到20吨/日以上的工程30个作为监测点,3年共监测90个饮水安全工程。

1.2填写统一的“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基本情况调查表”。

1.3每年采集30个监测点丰水期、枯水期的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各1份,计120份,3年共计360份。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测按照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1],检验20项监测指标。水质检验结果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进行评价。

1.4监测指标20项: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13项,毒理学指标砷、氟化物、硝酸盐3项,细菌学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3项,消毒剂游离余氯或二氧化氯1项(无消毒处理的供水工程不做此项)。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2010年全县总乡镇数24个,总行政村279个,自然村3443个;2010年人口数476079人,其中农村人口数430323人,268个行政村改建了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326116人。连续3年调查已改建的90个行政村的饮水安全工程,覆盖人数107990人。

2.2饮水安全工程基本情况90个监测点分布于20个乡镇90个行政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其供水能力共计15610吨/日,覆盖人数107990人,总投资2058.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98.3万元。90个饮水安全工程其水源地面水54个(占60.0%):水库2个(占2.2%)、溪水52个(占57.8%);地下水36个(占40.0%):深井5个(占5.6%),山泉水31个(占34.4%);工程水源以地面水为主,地下水源又以山泉水为主。处理方式:完全处理2个(占2.2%)、沉淀过滤77个(占85.6%)、未处理11个(占12.2%),工程水处理方式以沉淀过滤为主,仅2个为完全处理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处理。

2.3水质检测结果每年于3月枯水期和7月丰水期分别采集出厂水30份水样、末梢水30份水样,计120份,3年共计360份。

2.3.1水样合格率3年水样总合格率35.0%。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水样合格率分别为24.3%(28/120)、33.3%(40/120)和48.3%(58/120),X2=15.45,P<0.01,水样合格率逐年有所提高。水样监测项目全部合格的是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等10项,毒理学指标砷、氟化物、硝酸盐3项。2009年有一供水工程(水源为深井水)枯水期丰水期的出厂水、末梢水氟化物检测均为1.1mg/L(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限值1.2mg/L[2]),2010年停止供水,已改选其他水源。

2.3.2枯水期丰水期合格率2008年枯水期、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25.0%(15/60)、21.7%(13/60),X2=0.18,P>0.05,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枯水期、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30.0%(18/60)、36.7%(22/60),X2=0.61,P>0.05,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2010年枯水期、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13.3%(8/60)、83.3%(50/60),X2=58.87,P<0.01,丰水期合格率高于枯水期,是因为2010年全县受水灾影响,供水工程大部分采取临时性消毒处理,细菌学指标合格率高达83.3%所致。

2.3.3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2008年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28.3%(17/60)、18.3%(11/60),2=1.68,P>0.05;2009年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33.3%(20/60)、33.3%(20/60),P>0.05;2010年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48.3%(29/60)、48.3%(29/60),P>0.05。3年出厂水与末梢水合格率均无统计学意义。

2.3.4地面水地下水合格率3年共监测地面水216份水样、地下水144份水样,其合格率分别为30.1%(65/216)、42.4%(61/144),X2=5.74,P<0.05,地下水合格率高于地面水。

2.3.5不合格项目分析不合格项目是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中的色度、浑浊度、铁,其不合格率分别为0.6%、2.3%、1.1%;细菌学指标中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其不合格率分别为4.4%、65.0%、18.1%,见表1。色度、浑浊度超标主要原因是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未处理或仅作简单过滤、沉淀;铁超标(均为末梢水)可能是管材、管件等不符合卫生要求导致;细菌学指标超标,特别是总大肠菌群不合格率高达65.0%,其原因是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无消毒设施或消毒措施不落实导致,也是直接导致饮水安全工程水样总合格率(35%)较低的原因。2个完全处理的供水工程水质监测指标20项均合格。

表12008~2010年水质不合格项目分析

/

注:()内数字为不合格率(%);不合格率(%)=不合格份数/监测份数×100。

3讨论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广大群众对饮用水卫生安全要求提高,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费的不断投入,加快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进程。3年来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调查了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0个监测点的基本情况、水质状况,其工程水源以地面水(占60.0%)为主,地下水以山泉水(占34.4%)为主,充分结合了本县水质状况特点[3]来选择水源,但其水质未处理或仅作简单过滤、沉淀,导致个别水样色度、浑浊度超标;个别水样末梢水铁超标,可能是选用了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管材、管件等导致;无消毒设施或消毒措施不落实,是直接导致了细菌学指标超标的原因,水样总合格率仅占35%,比较低。2010年受水灾影响,供水工程大部分采取临时性消毒处理,水样合格率高达83.3%;监测点中有2个完全处理的供水工程水质监测指标20项均合格。说明水质消毒处理是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样合格率的关键措施。2009年监测有一供水工程氟化物为1.1mg/L,介于集中式供水限值1.0mg/L与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限值1.2mg/L[2]之间),及时建议其改选其他水源,确保了农村饮水卫生安全,因此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水质卫生监测,建立水质卫生常规监测制度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饮水安全工程总体工作目标、规划,落实中央项目配套经费和各级地方改水经费,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为顺利建设好每一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议:

①在工程实施前根据本县水质状况特点[3]选择好水源,保护好水源,发改委、水利部门落实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时,要听取卫生部门的意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

②工程实施中按要求做好过滤、沉淀、消毒设施等水质处理的建设,推广“一体化”水质处理工程,选用的管材、管件等涉水产品要符合卫生要求,行业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措施以加强监管。建造村级饮水安全工程可参照交通部门“村村通公路”建设的方法,建好一个验收一个,分批建造完成,不仅重数量更要重质量,不要村村同时建造而资金投入又不够导致水质处理建设不完整。

③卫生部门加强对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

④各部门严把工程验收关,水质检验合格,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供水,确保每一个饮水安全工程供应的水质卫生安全。

⑤提高供水工程管理单位的服务水平,加强水源保护、水质处理、饮水消毒等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让农村广大群众真正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

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健全水质卫生监测体系,建立水质卫生常规监测制度,及时应对处理不合格或受污染的水质。定期通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情况,发改委、水利、卫生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与工作配合,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联合开展监督和检查,确保供水工程持续顺利运行。

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饮水卫生安全、卫生防病知识和环境卫生知识,使群众了解饮水与健康的关系,提高卫生防病意识,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积极引导群众全过程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农村饮水安全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社会监督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饮水卫生安全保障,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2]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谢信南,张鉴存,陈富连等.1998-2001年永定县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