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2

谈情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王海彪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密切合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情感则是合作的心理基础。黑格尔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产生。”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让学生在最佳状态下,理解和掌握知识。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促使学生知识的掌握,而知识的积累无疑会使良好的情感程度加深。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情感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只有当外在情感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状态。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会引发他人的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再影响该人的原先情绪,造成情绪互动现象。这就是情感效应。

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师生情感对教学的效应,师生情感的培养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但教师的地位决定了在情感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和主动作用,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还是疏远,主要责任在教师。为此,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交流活动,并已初步取得良好效果。在交流活动中,我们体会到,师生情感的交流要有牢固而坚定的基本点,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真正关心。爱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也是学生的普遍需求和渴望。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上,教师使用热情的语言,或者用充满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都会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气氛;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采用宽容、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其反省并树立信心,这些都会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的满足学生求知的现实需要。相反,如果教师冷漠或敷衍,或急躁训斥,学生情感情绪就会降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会丧失,也就无从谈教学效果。

从职业道德来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取决于他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现实中,有的老师用巧妙的办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取得了好成绩,学生高兴了一阵子但事过不久,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总有一种不信任感。我们在每学期的“评教”调查中发现,那些工作认真的老师尽管有时候让部分学生觉得过不去,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从总体来看学生对这些教师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三、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学识不广无以为师,人格不高无以成表率,学识和人格是教师形象的根本,也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两把尺子。在长期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逐步由直觉感受过渡到理性认识,师生之间情感的巩固与延伸也不再凭师生接触的一时一事,而转向依靠教师的学识和人格力量的支持,学生向老师学知识,同时还向老师学怎样做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人格应该是健全的:正派、坦诚、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谦虚、守信用等。教师的人格素养和言行,在教学活动中会不断地展示给学生,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另外,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学的情景和教学环境等方面,也是影响着学生情感因素发挥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也要精心设计,使教学具有情感。培养学生情感,我们认为教师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景

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发展、成熟起来的,情景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是丰富情感的有效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情感要从情景开始。教师创设良好情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具体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为此学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文明向上、健康活泼、和谐统一、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陶冶情感;同时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活动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体验美好情感,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以情育情,强化感染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具有泛化的规律,即一个人的感情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并使他人引起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情感的这一特征是教师以情育情的依据。要做到教学中的以情育情,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和所教的学科,并把这种爱渗透在教书育人之中,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信赖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准确的示范、优美的声音、和谐的氛围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3、以知育情,挖掘情感深度

情感和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规律,《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动力和强化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及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积极启动和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和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巩固和改变的功能,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反之则其削弱作用。也就是认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刻;认识浅薄,情感也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情感的这一特点,是教师知情育情的依据。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强化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有些学生的苦学、困学、厌学现象,教师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困学、厌学转化为好学和乐学。

4、以志育情,调节情感的稳定性

意志是人们为实现目标克服困难,以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和情感是相互促进的,即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就要善于以志育情,发挥意志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提高情感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热情就高。学生只有意志坚强,才能控制不稳定的学习情感。另外,教师要善于以情激志,。当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委婉指出其不足之处,以达到坚定其学习目的的作用。这种意志和情感的相互促进,就能形成情感和意志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情感因素在教学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情感的丰富而不稳定性,因为学生一方面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容易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心理活动内容转变很快,对需要的认识与评价时常发生变化,而其表现具有相当的间接性。所以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并对症下药,及时扭转不利的情感因素。

其次,学生的情感一般表面化比较多,但有时也表现为心境化,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及时鼓励或降低标准和难度,然后再逐渐提高要要求。

另外,教师与学生还要保持适当的情感距离,使教师的魅力常在。因为,事实表明,情感的亲昵在教育之中表现出很多无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适度的情感距离比“亲密无间”具有更大的教育魅力。

总之,情感因素的运用是教师树立威信,组织教学,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