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蔡建桃

蔡建桃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医院223300)

【摘要】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手段之一为化学药物治疗,反复多次的穿刺及药物的外渗,可造成静脉及局部组织的损伤,严重者可造成组织坏死,甚至截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insertedcentralcatheter,P1CC)的广泛应用,则避免刺激性药物外渗,减少了患者的不适,为患者多疗程化疗提供了方便。但PTCC置管后,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血检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穿刺处感染等。

【关键词】肿瘤PTCC置管血检性静脉炎溶检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055-02

我院2009年3月2011年9月共置管63例,其中3例恶性肿瘤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有1例患者在化疗期间发生,经过溶栓、抗感染治疗及局部的精心护理,均溶栓成功,无重要脏器栓塞及出血等现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患者63例,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3.8岁;PICC型号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18G,16G,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导管18G,16G,其中18G38例,16G25例。

2结果

63例PICC置管患者中,3例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分别在置管后4天、7天、120天出现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发红、皮温增高,可触及条索状硬物等静脉炎表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红肿处予以5%碘伏湿敷BID,并予康惠尔透明贴外用,同时遵医嘱予抗凝、溶栓治疗,静脉炎症状逐渐减轻,在5-10天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粉溶解,予拔管。

3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3.1置管相关因素

3.1.1导管的型号:有文献报道,导管的直径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4F、5F、6F的PICC导管置于上肢静脉其血栓形成率分别为1.0%、6.6%和9.8%。型号大的导管占据血管腔的空间较多,留置过程中影响血管内血液的流速,同时在输液过程中可引发药物在局部的刺激。3例患者中1例4F导管,2例5F导管。

3.1.2静脉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按照人体手臂血管解剖特点,贵要静脉在肘窝处向内斜行,位置较深,但其管径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血栓发生率低(国外资料显示,PICC

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头静脉占57%,贵要静脉占14%)。

3.1.3置管技术:穿刺者技术不熟练时反复穿刺,穿刺过程中动作过大,送管速度太快,送管困难时强行送管,这些因素均使血管内膜受到损伤,造成促发凝血的内膜下细胞外基质裸露,促使血栓形成而发生静脉炎。1例患者因血管畸形,送管困难,后经过反复调试后送入。

4护理

4.1置管前护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关心、体贴患者,向其详细讲解置管的目的、优点、过程及配合要点,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置管。

4.2置管中护理: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应由具有资质的专科护士

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适宜的导管,减少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穿刺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避免快速送管和反复牵拉,送管时不要过猛,如前进中有阻力,可适当调整手臂的方向及高度,或稍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解决静脉瓣引起的穿刺困难。也可抽取适量生理盐水,插管时边冲边送管。正确摆放体位,穿刺及送管时,要使患者上肢尽量外展伸直与身体呈90°,导管尖端到达患者肩部时,指导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90°,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免误入颈静脉。

4.3置管后拍摄胸片:导管尖端应达上腔静脉中下段位置。研究表

明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血栓发生率减少。

4.4置管后护理

4.4.1指导患者适度抬高置管侧肢体:尽量减少穿刺肢体的活动,避免导管随肢体过度屈伸、外展、旋转等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可通过手部握拳运动,促进穿刺侧上肢血液回流;在输液及休息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穿刺侧肢体,引起血流缓慢;穿刺侧肢体避免负重2kg以上物品。一周后可适当活动。

4.4.2湿敷:置管后一周内每日给予穿刺侧上方10~15cm处局部温毛巾湿敷3~4次,每次20min。

4.4.3观察:穿刺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

变化,要重视患者的主诉,如患者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帐疼痛时,要及时处理。

4.4.4输液前:不可暴力冲管,确认导管通畅时再输液,防止导管内栓子进入血管内。要熟知药物的配伍禁忌,防止药物浑浊、沉淀导致导管栓塞。

4.4.5脉冲式冲管及正压封管:每次输液前后及每周化疗间隙期用生理盐水10ml脉冲式冲管,输血制品后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管,再以肝素3~5ml正压封管,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可避免导管内形成血栓。

4.5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

4.5.1观察:患者穿刺侧肢体出现红、肿、热、痛,局部触及条索状硬物时,警惕血栓形成,立即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监测患者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变化。

4.6拔管护理:根据患肢局部肿胀消退情况,5~7天后予复查彩色

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栓溶解后,予以拔管。拔管时先回抽血2ml,抽出导管末端或导管内可能有的血栓,缓慢拔管,拔管过程中不要按压穿刺点,拔出后评估导管的完整性,用无菌敷料、敷贴覆盖,3天后伤口愈合后去除敷料。

5小结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表现为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与PICC管的选择、静脉的选择、置管技术以及患者凝血状态及体质等有关。护理人员要提高穿刺技术,置管前充分评估、准备,置管时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后精心维护,做好患者指导,加强观察穿刺局部肢体情况,预防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要求护理人员要拥有丰富的专科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溶栓期间要监测患者出凝血及血小板情况,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及栓塞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