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李华杨

李华杨(青岛科技大学)

摘要:文章选取了2000年至2007年的数据,从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经济绩效三个方面,对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山东省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研产出水平,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技投入经济绩效高科技产业

0引言

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并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山东省正处于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期,能否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山东省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1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科技创新投入是分析和评价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和对科技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可以从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和科技经费的投入两方面来反映。科技活动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科技经费主要是指政府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及高等院校等科技机构从事科技活动的经费。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GDP的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和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三个指标通常是考察科技投入规模的重要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山东科技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山东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和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是逐年稳步增长的。山东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GDP的比重变化趋势虽然不是很平稳,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的增速较快,这说明了山东科技活动投入在不断增强。

以2007年为例,山东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612.12亿元,比2005年增长62.4%,R&D经费内部支出在2007年为312.32亿元,比2005年增长61.2%,显示出山东省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投入规模逐年扩大。

2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

2.1科技活动人员相对差距大科技活动人员是科技人力资源,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科技资源的存量,也就是区域科技资源的禀赋。山东科技活动人员从总量看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已从2001年的每万人25人增加到2007年的每万人35.3人。但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2科技经费投入相对均衡从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山东与江苏省的差距一直还是比较大的,在2001年时为江苏省的67%左右,在2007年时为江苏的66%,但与浙江和广东相比,差距不是很大,三者基本持平,稍有变动,在2001年时山东为1.85%,广东为2.14%,浙江为1.6%,到2007年时,山东达到了2.32%,广东为2.2%,浙江为2.71。

山东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尤其是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与其他省相比基本持平,科技活动人力资源方面稍有差距,总的来说山东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与广东、浙江和江苏差距不大。

2.3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发展相对迟缓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活动,它的产出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高低的标志,主要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在2001年的时候,山东的专利申请量为11170项,高于江苏的10352项,和浙江持平,远低于广东的27596项,为广东的一半左右。但是在2001到2007年里,其他三省发展迅速,尤其是江苏省在2007年时达到了88950项,山东为其一半左右,江苏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山东省,同时在2007年时,浙江也达到了68933项,为山东的1.5倍,广东省自2000年到2007年之间一直为山东的2倍左右,从总体上来说,山东的专利申请受理量比其他三省差距较大,发展速度缓慢,产出不高。

2.4科技创新经济绩效差距明显总的来说,山东在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发展速度明显不及其他三省,从专利申请受理量来看,差距明显,发展缓慢。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国比例来看,山东与江苏和广东的差距非常大,不及两省的三分之一。可见,山东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之间不平衡;二是山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不足,经济效应不高。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技术创新的资金与人力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就山东省而言,山东省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比较高,但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方面则比较弱。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业的产出能力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是山东省的努力方向。

3.1增强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机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大力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战略的实施,建立行之有效的“育才、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培养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引进海内外大批优秀人才,吸引海内外大企业研发机构,探索利用市场化的手段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营造良好的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氛围,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

3.2提高政府财政参与规模和强度根据科技资金投入规律,应进一步提高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和强度,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科技融资市场,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科技投入模式,实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将政府财政投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规模和强度,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3.3转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主体努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市场主体,对取得巨大科技成果和社会效益的科技项目,给予后续支持和奖励支持,对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建立提高科研资金投入效益的机制,集中各部门的科技资金,集中用于重大科技成果的开发与产业化生产,提高科技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立平,王乃静.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3月.

[2]丰志勇.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J].科技与经济.2008年12月.

[3]高怡冰,林平凡.沿海五省市自主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