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聂秀琴许晓燕

聂秀琴许晓燕(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心医院超声影像科内蒙古阿拉善盟760306)

【中图分类号】R7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81-02

许多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声学特性相似而灰阶图像无法辨别显示,多普勒受信噪比的影响不易探测到小血管和低流量的血流信号。近些年来声学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研发对现代超声诊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肝脏超声造影方法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做如下综述。

1.肝脏超声造影成像原理及扫查方法

肝脏超声造影源于气体对超声波具有极强的反射能力,所以微气泡成为对比超声成像的天然选择。超声探头发射的是一组连续的超声波脉冲,造影剂微泡弹性外壳在超声波的连续推动下不断发生非线性压缩-膨胀变形,导致回波信号波形畸变产生谐波,选择性的接收谐波信号将有助于提高超声图像的信噪比,使得到的造影超声图像更为清晰。充分理解造影剂微泡在声场中的表现形式、特点是提高和改进造影剂显像方法的基础[1]。声压在超声仪上的机械指数(MI)越高破坏微泡的作用越强。

实时谐波成像技术是使用低功率、低MI,连续发射声波并连续接收谐波信号进行成像,能实时观察组织血流灌注,定量分析正常和异常血流动力学,易能提高造影增强效果,充分发挥了动态超声显现的优势。实时谐波成像与气泡造影剂相比,组织缺乏非线性特性,要产生谐波信号需要较高的MI,在低MI条件下,抑制了组织产生的信号而只保留微泡所产生的谐波信号,从而产生更佳的造影效果。

高MI成像原理是当声压高时,气泡的扩张和收缩呈非线性,并产生发射频率的次谐波或高谐波反射,在共振频率下,声波中微气泡的直径可收缩或扩张数倍,直至气泡爆破,在气泡爆破的同时也产生包括次谐波或高谐波的宽频反射。间歇发射谐波成像技术,或称触发成像技术是间歇地发射高MI(>0.3)声波,减少连续性气泡的破坏作用,当声波发射停止时微气泡可实时积于组织中,从而获得高浓度气泡同时爆破而发射出很强的瞬间谐波信号。这种技术明显提高了造影剂的显像效果。增强的间歇发射谐波显像效果要明显优于非造影增强的多普勒显像,平均增强指数为0.88(100分制)。

2.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1肝脏肿瘤的检出

首先,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具有敏感地显现肝脏肿瘤、清晰地显示肝脏和肿瘤的血流状况及组织灌注等优势,改变了传统超声技术在肝脏检查中缺乏良好对比度的状况,不仅带来了肝脏血流灌注信息,更增加了肝占位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影像对比度[4]。其次,彩色及频谱多普勒从血供特点和血流力学方面为肝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部分肝脏肿瘤因探测角度、流速较低或位置较深等原因,不能测及血流信号,能量多普勒显示的信号不受探测角度的影响,对低流速、微小血管及迂曲血管亦能显示其完整的连续性,对肿瘤内血流信号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但能量多普勒存在高敏感性的运动伪像,且血流信号的显示受肿瘤位置的制约,即位置较深不易检测到血流信号等。肝脏肿瘤超声造影经周围静脉注入造影剂,可通过肺循环进入微循环达肝脏实质血流灌注,血液中的大量微气泡作为散射体产生回声,使血流信号明显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彩色多普勒与能量多普勒检查血流显像的不足,明显提高了肝脏肿瘤显像敏感性[6]。

2.2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超声造影整个增强过程分为4个阶段,利用造影后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显示特点、肿瘤回声增强的表达时相以及增强持续时间等来鉴别良、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造影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病变内彩色血流信号明显增强,且增强的幅度较良性病变明显,增强作用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比良性病变短。对较小病灶(直径≤3cm)内的血流显示率明显提高,对检测小病灶、低血流、少血供、位置深的肿瘤有较大的帮助。造影后,在早期病变部位内部即显示不规则混乱的彩色信号或同时存在周边彩色血流,应高度怀疑肝癌。脉冲多普勒显示病变内部动脉血流为“高速高阻”型,平均动脉阻力指数(RI)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应用二次谐波、反向脉冲谐波探查病灶血管显像,在动脉相早期快速增强,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表现。

2.3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前、后的评估

超声引导微波、射频消融(RFA)治疗是一项发展较快的肝脏肿瘤局部间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于确定肿瘤消融治疗的范围,超声造影能较好地显示常规超声检查所未能显示的肝内微小病灶,并对此由实时超声造影引导穿刺行微波、射频消融治疗,避免了CT引导穿刺的不足,同时又由于超声造影的实时性监测,提高了穿刺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减少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另外,通过了解肿瘤的滋养血管及增强时相,不但可以在微波、RFA治疗前确认肿瘤的性质,并可以在治疗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滋养血管流入肿瘤区域的微波、RFA治疗,从而提高肿瘤灭活率[9]。因此,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灵敏而有效,能显示肿瘤实际大小、数目,发现微小病灶,为微波、射频适应征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深部微小血管低速血流的检出率敏感性低,其评价疗效的作用有限。超声造影可获得肿瘤治疗区域的微循环信息,准确判断肿瘤治疗后的灭活程度及疗效。

3.超声造影的优势与局限性

与增强CT比较,超声造影操作简便,可随时进行,且无放射性辐射。造影剂用量一般小于5ml,注射后10min左右即由肺呼出,无体内蓄积作用,无肝肾毒性,亦无过敏反应,与CT造影剂在延迟期会进入组织间隙不同,超声造影剂仅停留在血管内,是真正的血池显像剂。因此,理论上能更准确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还能够实时不间断地观察病灶的增强特点,可捕捉到增强过程中的细节。但超声造影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有些靠近膈顶而被肺气遮盖的病灶,超声扫查本身难以显示,造影效果也就不佳。其次超声造影评价肿瘤疗效是基于检出肿瘤内的血流信号,适于多血管型肿瘤,对少血管型肝脏肿瘤的疗效评价存在一定困难[4]。另外超声造影的扫查视野较小,而增强CT能同时观察整个肝脏的全貌。

参考文献

[1]刘吉斌.现代介入性超声诊断与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74-480.

[2]LeenE,AndersonJR,RobertsonJ,etal.Dopplerindexperfusioninthedetectionofhepaticmetastasessecondarytogastriccarcinoma[J].AmJSurg,1997,173:99-120.

[3]BlomleyMJKAlbrechtT,CosgroveDO,etal.ImprovedimagingoflivermetastasesusingstimulatedacousticemissioninthelateenhancementphaseofultrasoundcontrastagentSHU508:earlyexperience[J].Radiology,1999,209:409-416.

[4]刘政,谢峰,王红,等.声学造影方法评价兔肝脏VX2肿瘤血管影像增强的实验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2):85-87.

[5]齐青,王文平,魏瑞雪,等.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肿瘤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7):807.

[6]QuaiaE,BertolottoM,ForgacsB,etal.DtectionoflivermetastasesbyconventionalultrasoundandhelicalCTin160patients[J].EurJRadiol,2003,13:475-483.

[7]尹珊珊,陈敏华,严昆,等.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5):453-455.

[8]徐辉雄,吕明德,谢晓燕,等.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定性诊断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1):67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