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正源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2
/ 4

华夏文明正源论

牛宏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枢纽期所形成的文化和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原生文明则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命的根基,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宝库。各民族对自身原生文明及其正源的寻找、探索与研究,挖掘文明正源原生文明的内核,并对其原生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以向巨大的原生文明寻求“凤凰涅”的再生动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目前最需要再来这样一个“凤凰涅”的过程。

关键词:原生文明;大秦帝国;文化基因;文化富矿;文化自觉

OntheSourceofChineseCivilizationNiuHongtai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NorthwestAgricultureandForestUniversity,Yangling712100,China)Abstract:Thehistoryofacountryoranationisboundtohaveacriticalperiodofformation,cohesion,magnificenceandmaturation.Justlikeapersonpslifegenes,thecultureandcivilizationformedduringthisperiodwillalwaysaffectordetermineaperson’slifetrajectoryinvariousways.Thisisthenativecivilization.Toacountryoranation,n2ativecivilizationisthefoundationofnationallife.Itisaninexhaustibletreasureofspiritualresources.Itisofgreatimportanceforvariousethnicgroupstoseek,exploreandstudytheirprimarysources,toexcavatetheoriginalcoreofthecivilization,andreflectontheprimarycivilizationinordertoseek“PhoenixNirvana”.Toachieverejuvenation,con2temporaryChinaneedssucha“PhoenixNirvana”process

Keywords:nativecivilization;QinEmpire;culturalgene;“culturalore”;

cultural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53-1203/C(2009)3-0005

一华夏原生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正源,而且是华夏原生文明正源的源头。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时期。

十分不幸的是,由于大秦帝国统一后国命的短促,以及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被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最为典型的是儒家对于《诗》的经学化误导。诗是人类文化的母亲。《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最初形式和符号凝结,是中华民族诗性灵魂的原声歌唱,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文明进程产生着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的巨大影响。后经孔子删定,将《诗》改名为《诗三百》,成为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以后又被儒家改名为《诗经》。之所以说《诗》变成《诗经》是儒家所犯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就是因为儒家为了一家之言的“经”,把《诗》当作了牺牲,牺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诗性源泉和文明母语。由此开始,所有的文化典籍都在将华夏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泥淖”。有限的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姑且不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历史小说,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肆意亵渎,将这段本来无比辉煌、无比壮丽、无比恢弘,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无比重要地位的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历史观,不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多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述与评判中,旧的正统意识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在悠悠岁月中竟然众口铄金,大秦帝国作为中国文明正源和中国原生文明源头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地变形、扭曲,甚至本末倒置。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华文明的悲剧和华夏民族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泱泱大国,一个辉煌无比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活生生、硬生生划入世界文明的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大体终止,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大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浊。尽管万里长城、秦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中国人每天都要使用的方块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可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然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道大秦帝国来龙去脉与是非功过者,至今仍是凤毛麟角。

从通常意义上说,“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统一的国度;二是专制统治;三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向外扩张。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其明显,可说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秦之作为大帝国,从时间上考量,约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东西方历史天空的两颗炫目的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原生文明的正源和最早的源头。然而,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截然不同。一是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15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二是秦帝国创造了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绝数千载以致流传至今。从此意义上说,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而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的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起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

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变。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为淙淙小溪。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寻找文明的正源,挖掘文明正源原生文明的内核,使后来的人们不断从这种原生文明中获取创新的原动力,详细比较和研究东西方两个文明正源古国存在的这种差异,化作古为今用的有益借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秦帝国的时代精神

大秦帝国兴亡沉浮的5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动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这个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就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即当时所说的“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惨烈。春秋时代300年的纷争组合,犹如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制王国的窒息与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使得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地变法,彻底地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这场全面、彻底、惨烈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而且没有受到

任何宗教的影响。每一个普通民众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160余年6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聚的大秦帝国,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包括六个基本方面:一是彻底地不断地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二是对外部野蛮部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三是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四是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五是兼容并蓄,消解融汇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六是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

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地表现了出来。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统一文明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唯一。

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秦国前后沿袭数百年,时沉时浮,但真正的大秦帝国却只有短短15年生命,像流星一样,光芒万丈地划过历史的天空,却又轰然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鸣着一部恢弘无比、辉煌无比的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直到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三从大秦帝国创造的原生文明中汲取无尽的再生动力

虽然我们没有忘记大秦帝国,但却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在这种民族精神衰退面前,欧洲人的复兴之路是我们的镜子。

当欧洲社会将被中世纪的死海窒息时,欧洲人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力图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勃勃生气的文明中召回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没有辜负欧洲民族。正是古希腊与罗马原生文明的万丈光焰,摧毁了中世纪宗教领主文明的藩篱,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破土而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被尘封的历史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生命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聚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和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和一种意义无比巨大的文化自觉。

当许多中国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巨大的原生文明寻求文化自觉和“凤凰涅”的再生动力。

与西方原生文明相较,秦帝国所开创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更加伟大。

与中国的春秋时代大体同步的古希腊文明,温和、脆弱、娇嫩。虽然开放得多姿多彩,却缺乏一种强悍的张力与坚韧的抵抗力。因而,在罗马军团的剑盾方阵面前倏忽崩溃灭亡。这是一个文胜于质的民族的必然悲剧。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则是铁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他没有汲取希腊文明融汇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丰厚渊深的原生文明,因而,他在岁月的侵蚀消融中无声无息地解体了。这是一个质胜于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剧。

大秦帝国则不然。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透,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中,华夏文明经历了千锤百炼而炉火纯青,具有无可匹敌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秦帝国时代所创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国人在后来的两千多年中历经坎坷曲折而没有亡国灭种。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创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国土上绵延不断地生存发展到今天!

这决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能解释得通的。

罗马帝国不大么?奥斯曼帝国不大么?拜占庭帝国不大么?但却都一个一个灰飞烟灭,俱成过眼烟云,这些帝国所赖以生存的民族群也都淹没消散到各个人类族群中去了⋯⋯唯有中华民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使用方块文字、讲单音节的族类,所建立的国家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

这得感谢大秦帝国,华夏民族那伟大的原生文明的创造者。

还得感谢这种原生文明所蕴涵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

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技的、教育的、文艺的、法学的、哲学的以至神秘文化的⋯⋯举凡人类所能创造的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并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一部《周易》,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洞悉到了本质;一部《周礼》,将政治哲学挖掘得十分透彻。其他如《管子》、《老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等,可见到了大秦帝国时期,中国人的原生文明与智慧即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同时代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但在天地人的关系方面,尤其是中国发展到大秦帝国时期,中国的哲学越发论述得更加深入透彻,早已形成完整的体系。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100万,秦歼灭赵国主力大军50万(仅坑杀即达40万)!如此战争规模,即使在当代也是奇迹。而创造这些奇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曲折折与艰辛艰难,则是流淌在我们这个国度中无法回避的故事。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最高境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和谐”,与天地、与社会、与后代、与来世都要和谐,而这也正是大秦帝国时代的创造。正因了这和谐,中华民族才生生不息。

中国在元代以前,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西方世界当时尚是“周边文明”。秦帝国及其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国的强盛衰落总是居于世界的中心潮流,无不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文明具有悠长内力的根源,在于秦帝国,而不是别的任何时代。从这一点上说,秦帝国时代创造原生文明的过程与史诗般的兴亡幻灭,是当今世界最具开采价值的文化富矿。我们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人的生命状态是何等饱满、何等昂扬、何等自信、何等具有进取精神、何等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才华。

当前的世界格局最明显的特点是日趋多元化,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还是科技的、教育的和文化的,由原来的西方国家的理论家把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形成的西方中心论,转化、演变成为今天以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几大板块和共同体、合作制等多极、多元化。在文化战略层面上,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36)曾提出一个“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财富,而它们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互相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文化发展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就是两千多年前轴心时代的又一次新的飞跃。今天,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正在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欧共体成员国一致希望中国能“领导世界金融”;美国的财团领袖人物的儿孙,被父辈“派”到中国,研究中国文化;著名的国际政治活动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一直坚信、坚持认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多元发展的文化格局中的“一花独秀”和“一花独主”,“大国崛起”,是时代潮流。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他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的过程以及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发展趋势等,能够做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文化的自觉必须是以各民族、各国家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为前提和基础的。文化自觉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文化传统能否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最重大问题提供有积极意义的资源,以促进社会健康和合理发展。我们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原生文明的态度,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其内在精神的基础上,在和其他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中心思想之“仁学”和同是春秋时代形成、完善的道家之“道论”,便可以为此提供直接的、明了的、积极并十分有价值的资源。儒家的鼻祖孔子的仁学,虽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部问题,但作为建立在道德哲学基础上的“律己”学说,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扩而大之到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无疑是有十分巨大意义的。特别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的、宗教信仰的、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引起的多种矛盾,用“和而不同”、“和为贵”作为解决分歧的原则,应该说远远高于历史上许多西方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理论高度。而处理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亦应当是“和而不同”。

当然,对古人的思想尤其是对原生文明,也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使是原生文明的精华部分,也需要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做到古为今用。如古代的哲学观点尽管是文化宝库,有益于今日社会,但也包含一些过时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内容。无论孔子的儒家学说,还是老子的道家学说,都包含着一些并不适应现代人类社会要求的内容,存在着若干内在的矛盾和错误。如果片面地夸大儒家思想的意义,其人本主义便会走向泛道德主义;而如果夸大了道家思想的意义,其自然主义也会走向无所作为。中国文化要想在21世纪走在人类社会的前列,必须有一种非常明确的文化自觉,即在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内在活力的基础上,排除自身文化中过时的、错误的部分,博采和吸收世界各种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使自身文化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在解决当代问题上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