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循证护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陶艳南

陶艳南

(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河北丰宁068350)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影响效果。方法:将66例PS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循证护理要求实施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1W、2W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和比较。结果:经过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程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脑卒中;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19-02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发病率达20%~60%[1],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和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原因与本病病程长、恢复慢有关,致使患者治疗信心降低,产生各种消极想法,心态极其不稳定,最后久病积郁成疾,在卒中的基础上引发新的疾病,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缓负性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有利于减轻对疾病治疗的干扰。因此我们将循证护理干预方法应用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并与同期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探讨哪种护理方法对缓解患者抑郁程度更有效,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SD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HAMD)筛选抑郁患者,HAMD≥18分;患者意识清楚,交流顺畅;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男38例,女28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53.35±8.65)岁;卒中病程12~38个月,平均(24.85±8.75)个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病情、病程、心理、依从性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主客观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实施循证护理措施。

1.2.1成立循证小组,进行人员培训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循证护理小组,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并进行人员分工。

1.2.2根据病情,找出问题通过入院评估病人,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心理活动、文化社会背景、生活方式、依从性等问题,找出病人的健康需求和期望,确定护理问题和护理目标。

1.2.3检索查证,分析评价根据护理问题,检索文献护理文章,查找护理证据。按照关键词循证护理、脑卒中、抑郁、护理等,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出相关文献84篇进行分析评价,并与护理知识、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后确定12篇文章为最有护理依据的文献,从中寻找恰当的护理证据。

1.2.4选择论据,指导护理实践通过评价找出和确定护理证据来指导临床工作,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1)心理干预:护士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疏导安慰、劝说、支持、肯定和鼓励等,逐渐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压力,增强其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增强对疾病的期望,帮助患者建立不同疾病阶段的期望值,使其能够体会每一步治疗成功的喜悦,利于改善患者心情和建立治疗信心。护士也可以鼓励患者参加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去除患者对负性问题的过度关注。(2)知信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脑卒中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并发症、预防和康复锻炼等,使患者和家属明白疾病治疗的过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健康的治疗信念。鼓励患者在信念指引下建立健康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如积极康复锻炼、合理饮食、适度休息和运动等,随时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健康指导,使其效果更明显。(3)依从性干预:患者治疗周期较长,心理状况比较复杂,容易出现消极治疗、不按时用药、不规范锻炼等依从性差的行为,护士要给患者讲明白依从性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依从性好与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等,促使和帮助患者能够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随时反映用药和锻炼的效果,以利于医护人员对疗效进行正确评价。此项工作也需要家属的积极参与和对患者进行监督,共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2.5观察指标在护理干预前、干预后1W和2W利用HAMD量表进行评分[3]。评分由两个护士共同完成,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师协助。

2.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组干预后1W与干预前、干预后2W与干预后1W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x-±s

注:干预前比较,﹡P>0.05;与干预前1W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卒中后抑郁属于身心疾病,其发生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有关[3],表现出各种心理、性格以及行为的变化,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4],在诊疗过程中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或避免各种不良行为和现象的发生,护士必须观察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给予评估和分析,采取针对性有效的干预治疗和护理。循证护理是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循证护理强调护士要运用“证据”去护理照顾病人,护理措施的制定要有循证依据,并与患者的护理问题和自身经验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护理效果。在本研究中,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干预使得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程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循证护理确实能够减轻PSD患者的抑郁程度,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促进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昌勤,解翠红,孙圣刚.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40-3841.

[2]邹立.卒中后抑郁早期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08-3509.

[3]刘力,冯应棠,赵爱社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02,16(3):152.

[4]王月玲,脑卒中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7,1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