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单药及配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单药及配方分析

刘庆吉1宋新安2

邱凌梅王燕龙于海红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口腔医院2644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单药以及配方分析。方法:通过对各省中医医院近5年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单味药以及配方药物或汤剂等进行分析。结果:无论单味药还是中药汤剂,均以当归、透骨草、川牛膝、补阳还五汤、补肾壮骨汤等活血通络、强筋壮骨药物为主。结论:中医药在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中以补气、活血、强筋骨、补肝肾、活络通脉药物为主。

【关键词】中医药股骨头坏死单药配方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265-02

股骨头坏死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股骨头血运受阻,遭受破坏而引起的股骨头骨质缺血。中医在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本文就对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单药和配方药物进行分析,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1一般资料

我们将各省中医医院近5年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处方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反复使用且占前几位的药物主要包括当归、透骨草、川牛膝、丹参、熟地黄等药物的使用频率超过50%;反复使用且占前几位的中药配方包括补阳还五汤、补肾壮骨汤、复元活血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接骨紫金丹等。

2单味药物分析

2.1透骨草性温、味辛,归肝经,其药理功效主要包括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解毒化疹。有文献记载:“若因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导致肢体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可选用该品,祛风散寒胜湿,病邪去,则诸症自愈。”[1]且透骨草偏用于筋骨拘挛的风湿痹痛患者。

2.2当归性温、味甘,其可止痛、补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其一种被中医视作补血要药,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记载:“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当归之名,必因此出也。”[2]

2.3牛膝苦;酸;性平,具有活血通经;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之功效,《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中记载:“牛膝能舒筋活血,专治腰膝疼痛。”[3]

2.4丹参味苦,气微寒,无毒。具有活血通经、排脓生肌,专调经脉,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恶血之功效,其可用于各种淤滞症,减轻局部淤血,改善血液循环。

2.5熟地黄味甘;性温。归肝;肾经,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4]

3配方分析

3.1当归和牛膝当归和牛膝可通入肾经,可共同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供,吸收坏死组织的作用。

3.2透骨草与熟地黄两种药物共同应用可更好的起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作用。

4汤剂分析

4.1补肾壮筋汤出自《伤科补要》,主要组成包括熟地黄、当归、牛膝、云苓、山芋、杜仲、白芍、青皮等8味,注治肾经虚损,常失下颏,而全方即可补肾又可壮筋骨[1]。

4.2补阳还五汤其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活血祛瘀的方药,具有活血祛瘀、补气通络之功效,其由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基本药方包括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7味,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该方剂基本药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4.3复元活血汤出自《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基本药方组成包括柴胡、当归、天花粉、红花、穿山甲、甘草等,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已。

5讨论

通过对临床常用于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药物以及汤剂的分析,发现疏经通络、活血祛瘀、强筋壮骨是临床主治方向。股骨头坏死在中医西中属于“骨蚀”、“骨痿”、“骨痹”等范畴,并认为该病的内因和外因功能作用的结果,人体阴阳失衡和气血失衡的该病发病的关键,同时内因是该病发病的根本,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股骨头致伤原因包括外伤所致、六淫侵袭、邪毒外袭、正气虚衰、痰湿阻络以及药物滥用所致,其中外伤所致的股骨头坏死可致筋骨断裂,或关节脱位,都可使髋部气血运行失畅而瘀阻,经脉不通,骨失所养而为髀枢痹、骨痿。而若治疗不当或复位不良、固定不妥,进一步加重髋部脉络损伤,瘀血阻滞,导致不通则痛;六淫中风寒湿邪最易侵袭人体,其中尤以寒邪为著,风寒邪侵袭髋部经络,气血不通,出现气滞血瘀,筋骨失养,屈伸不利,久而久之出现本病;邪毒外袭中邪毒侵入体内后,疼痛,肿胀,溃疡愈合,疼痛挛缩,屈伸不利,久而久之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正气虚衰中肾精生髓主骨、肝主筋,脾胃为后天之本,而双方互相影响,若脾胃失调,久而久之即会导致肝肾亏虚,骨髓空虚,肾不主骨生髓,骨髓不能充养,从而导致关节活动不利[1]。

疼痛、活动受限、跛行均是该病的临床特征和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药在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活血化瘀、益气填髓、补肾壮骨,尤其对于早期未塌陷的股骨头坏死效果较好,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中医药的服用,改善患者的骨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骨压,减轻坏死组织的程度,促进骨坏死的修复。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可改善血液粘滞程度,提高血清中钙的含量,减少骨钙的丢失,而益气填髓类药物可提高机体的内分泌水平,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的形成。总之,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但是同时值得强调的是,中医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中还尚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而这些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雷雷,何伟,张庆文,等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13(3):710-715.

[2]牛海燕.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单药及配方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5):291-292.

[3]董睿,刘尚仑,马勇.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2,40(5):140-142.

[4]魏秋实,何伟,方斌,等.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及适应证的初步探索[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3,18(3):294-300.

[5]张铭杰,刘少军,张爱国.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2(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