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课堂的双取向三尺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浅谈有效课堂的双取向三尺度

李浪

李浪

〔摘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单位时间,是课堂的主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运动。课堂四大要素都是课堂能量运动的介质。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是双取向价值。有效课堂的衡量尺度有三个,即教学内容呈现的有序度,思维引导的梯次度,彼此联系的发散度。是为有效课堂的“双取向三尺度”。

〔关键词〕课堂有效价值尺度

在国内,对有效课堂或者高效课堂的实践与著述颇多,但都没有形成对有效课堂内涵的统一认定,其实施途径、方法乃至模式也多元多样。笔者认为,有效课堂是高效课堂的基础,高效是相对而言的,标准很难确定,因此,仅探讨一下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衡量尺度和评价指标问题。

1有效课堂的双取向价值

1.1有效教学价值取向综述。有效课堂源于有效教学。目前,西方和国内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定义都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西方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解释可以归纳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三种基本取向。二是国内研究人员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这是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三是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四是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精微化,有效课堂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1.2有效课堂能量运动要素。课堂是能量运动的场景。谈到能量运动,就涉及到“介质”。所谓介质,指波动能量的传递,需要某种物质基本粒子的准弹性碰撞来实现。这种物质的成分、形状、密度、运动状态,决定了波动能量的传递方向和速度,这种对波的传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称为这种波的介质。还有一种诠释,即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某些波状运动(如声波、光波等)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状运动的介质。

众所周知,课堂有四个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单位时间。笔者认为,这四个要素都是“介质”。“介质”的概念对喔理解有效课堂只扫有三点启示。一是课堂的有效能量是依靠介质的“准弹性碰撞来实现”的;二是课堂的能量有效运动取决于介质的“成分、形状、密度、运动状态,决定了波动能量的传递方向和速度”;三是“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即介质的相互转化,教师和学生互为介质,能量的有效传递,都涉及到课堂四个要素的“成分、形状、密度、运动状态”。

2有效课堂的双取向尺度

有效课堂的一般性评价标准有很多,尽管其指标多少不一,角度各异,但都只是一般原理,还需要转化为具体指标,才能用于具体的课堂评价。笔者认为,课堂的有效,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即“教”的有效和“学”的有效。而有效性的尺度又有三个,即教学内容呈现的有序度,学生思维推进的梯次度,问题彼此联系的发散度。通过“三度”,就能达成有效课堂,并使有效课堂走向理想之中的高效。

2.1双取向的三尺度标准。在有效课堂的“双取向三尺度”中,笔者认为“三尺度”是有效课堂的一般性评价尺度。

教学内容呈现的有序度。一般来说,教师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设计者。有效教学、有效课堂达标要求就是:要有序地呈现教学内容。其逻辑、顺序、层次等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学生群体有层次差异,这种内容呈现的顺序就可能不同。随着学生的发展,他们逐渐可能介入教学内容呈现顺序的过程,他们可能干预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环节设计,比如在学案导学的教学中,学生就有可能成为学习内容的设计者。

学生思维推进的梯次度。在课堂教学中,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都是有层次、有梯度的。课堂有效与否,就在于这种层次和梯度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的规律,是否让学生解决了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要特别仅仅盯住学生思维推进是否顺利,是否层层深入,是否突破了思维“症结点”。

问题彼此联系的发散度。不论是“教”还是“学”,所有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习得,都是相互联系。教师能够彼此联系地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就是有效地“教”;学生能够彼此联系地贯通思维、解决问题,就是有效地“学”;甚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发散,发散思维,就是有效的教学。

2.2双取向的具体评价指标。有效课堂的“双取向三尺度”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对有效课堂进行具体地评价。当他们相互结合之后,还会产生二级评价指标。

“教”的有效尺度。教师“教”的有效尺度可以有六个评价指标。一是知识呈现的有序性,二是资源利用的精当性,三是关注学生的点面性,四是错误资源的矫正性,五是生成资源的适应与牵引,六是思维引导的推进度。

“学”的有效尺度。学生“学”的有效尺度也可以有六个评价指标。一是知识理解的准确度,二是知识应用的正确度,三是问题思维的顺畅度,四是障碍突破的明晰度,五是纵向思维的梯次度,六是问题解决的发散度。

有效课堂要针对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两种价值取向才是全面的。要按照三种尺度,才能全面衡量课堂是否有效。要对两种价值取向给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才能落实于课堂的具体评价之中。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A)

2陈瑶.试论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J].新课程学习,2011(07)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