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与美术教师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浅谈新课程与美术教师素质

曹健丽

曹健丽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也是这次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美术课程因其特有的视觉特征和人文性,综合性知识和综合性学习显得格外突出。针对美术新课程中学科整合所涉及的方面,要求教师善于寻找美术各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和共通之处,主动提升自身素质,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立体化、开放性的教材内容,在为广大教师创设广阔的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课程整合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50-02

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知识时,更加形象和便捷,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美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术。因此对于美术教育而言,整合更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二、美术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综合·探索)的内涵当今课程的整合是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趋势,它既是人文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着诸多相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跨学科学性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的需要。习,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通规律的认识。

笔者针对美术新课程中的课程整合领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1.从美术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与美术各学习领域之间的谈谈个人看法。综合·探索

一、美术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综合·探索)的依据20世纪以来,美术的观念和方法趋于多元,美术各门类也继续就美术学习自身所具备的视觉特征而言,它不应是一种孤立分化,同时各门类之间综合化的倾向也在逐渐加强。为了使学生在行为,而正逐渐成为一切学习活动新的枢纽。学生通过对美术的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量多地了解美术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学习掌握“视觉语言”,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领域和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等知识,将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各种表现方式,掌握多姿多彩的美术语言。

2.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探索

当下生活中,人们需要美术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共同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美术学习不能仅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教师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共同来领悟人类知识的丰富。在了解诸多学科共通知识的同时,掌握综合运用美术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

3.从未来社会的需求看——美术与现实生活的综合·探索

我国自孔子以来即提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而正是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才是学生真正关注和喜爱的,容易引发学生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艺术的社会,人类生活方式的艺术化、生存环境的艺术化,都需要美术来充实头脑、指导行为和装扮个性生活。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境中,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并将其融入生活,才会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美术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中的课程整合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这次课改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次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全新挑战。我们的教师应该借助新课程中学科整合这一契机,自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1.教师需要精通美术学科内各领域的知识——适应课程内部整合

美术教学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教学工作,其专业的性质要求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具备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它的门类之广、变化之快、表现手法之多样都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专攻某一领域(如:油画、国画或设计等)的“偏科”现象,不仅重技法还要重理论研究;不仅迷恋绘画还要关注设计;不止是能画还要会写..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适时补充必要的美术专业知识。

比如:新课程下新增的陶艺、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等新知识都需要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和提高,尽快地熟悉和驾驭它们。只有这样,教师精湛的绘画水平、广博的美术史论知识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洞悉和设计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学习热忱,更好地传达美术信息,以达到课标要求,即适应课程内部整合。

2.教师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课程外部整合

新课程提倡教师既要“专”美术,又要通晓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充分适宜的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教学,使学生感受、领悟到其他学科与本学科的知识联系,逐渐建立起学科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从而形成交叉的思维模式。

比如:对姊妹艺术的学习(音乐、舞蹈、戏剧等),会使教师更深刻体会彼此共通的艺术规律,对加强美术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加之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一幅作品的欣赏它涉及到诸多方面:构图中可涉及到黄金分割(数学知识);作品的年代背景(政治、历史知识);作品的材料(物理、化学知识);作品的情感内涵(文学、心理学知识);作品反映的环境地貌(地理知识);画面中的生物形态(自然科学知识)等等,都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跨越和融合。

首先,要求教师在课下和研究教材时,应深刻理解教材在学科整合方面的设计意图,挖掘课程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所涵盖的知识要素,有目的地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比如,用心体会“节奏感”在美术与音乐中的共通之处和不同表现形式;美术与文学的联系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描写的意境,在头脑中产生形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字,反之也可以借助插图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将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元素与几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美术学习中也可以反作用于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等等。总之,教师在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阅读经典文学著作与随笔,培养自己的诗意情怀,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学修养。改变以往只顾欣赏“花儿美”,而不关心“花儿为什么开”、“这是什么花”这类远离科学知识的旧观念,多了解些自然科学知识;在外出旅游考察时,不仅关注那里的人文特色,还要留意它们的政史地文化等等。

如果说,美术学科课程内部的整合说明了艺术是相通的。那么,外部整合则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告诉我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生活中一切知识都是共存的,一切艺术和知识均根植于生活。

3.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比如: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停留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层面,还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生活实践拓展到个人、班级与学校网页的设计;学校艺术节或运动会等活动的标志和海报设计;班级与学校墙报设计;校服设计等等。手抄报也由原来简单的摘录文字,上升到将平面设计内容整合其中,设计出精美的版面和文字,增强其美感。可以说:传统美术课中简单的传授基础知识和技法训练的旧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下结合生活实践进行的教学,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将这层隔开“纯专业”与现实生活的纸捅开,美术学习就会变得让每位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在充满浓厚兴趣的美术活动中成长为具有创造力与美感的现代人。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的美术学科课程整合,为教师提供了立体化、开放性的教材内容,也为广大教师创设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其他学科的知识、生活中的知识融入美术教学。这样,既锻炼了教师开发与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综合能力的发展,美术也因综合学科的参与和生活实践的融入显得更具魅力。有了建立在这种“整合”基础上的教学关系,美术学科本位便会得到新的发展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