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运用——以《保卫黄河》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运用——以《保卫黄河》为例

李鑫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本文将从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保卫黄河》,其中包括作品创作的本质、过程、音乐想象的动力以及音乐的表演。

关键词: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选自我国“人民的音乐家”出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合唱音乐《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是由光未然作词。这部作品是冼星海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也是近代大型合唱作品中的典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音乐家在从事音乐创作的活动时,是跟他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着,他们所创作的音乐无时无刻地在表达他们所处环境的时代精神[1]。《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1939年3月创作的,当他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中国人正处于民族危难之时。同时,音乐家在进行创作性活动时,会将自己对于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转化为音响结构。当时,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并听他朗诵《黄河吟》听他讲述黄河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象创作的,并且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了初稿。冼星海深知我国人民正处于民族危亡和痛苦之中,在这个民族正处于苦难之中的危机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站在民族斗争前面,他深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信只有唤醒人民起来反抗才能保卫我们的家乡、我们的黄河、我们的全中国!所以冼星海纵笔谱写了该作品,他的这部作品完全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且起到了唤起人民群众誓死捍卫自己的家乡、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崇高目的[2]。艺术力量的增长依附于时代精神力量的增长。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近代大型合唱作品的典范,拥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正是因为当时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高涨,这部作品也正是一部表达爱国主义、保卫祖国为主的作品。

《黄河大合唱》的第七章《保卫黄河》中采用了朗诵,“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死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朗诵部分的内容充分地说明了当时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生活体验。作者想到自己同胞被无辜杀害、自己的家乡已经战火纷飞、自己的祖国千疮百孔,必定会愤怒无比,但他坚信自己的同胞是沉睡的雄狮,此时作者充满了创作激情,因此他迫切地要用朗诵和音乐相结合的形式激起中华民族儿女对敌人侵略的愤怒,唤起中华民族儿女的誓死捍卫祖国、抗日救亡的决心。中华民族的儿女已经到了最危亡的时期,我们中华儿女不能像猪羊一样任敌人宰割呀,所以我们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去保卫我们的祖国、去捍卫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三个保卫层层递进,将这种誓死卫国的爱国情绪表达到极致。作者能将朗诵和合唱两种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充分表达情绪,同时给听众带来音乐想象,这就充分地展示了音乐家的创作才能[3]。整部作品采用的是齐唱、轮唱、合唱的演唱方式。这些作曲的技巧与歌词结合的恰到好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以及为捍卫祖国英勇抗日杀敌的荣耀自豪感。接下来一部分歌词中四个保卫都是采用了同样的音,这就说明我们一定要保卫祖国,这颗初心永不改变。同时,“家乡、黄河、华北、全中国”采用级进上行音,这种效果更能推动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再二者相结合,使得这一部分一气呵成,有着气吞山河之势、勇武雄伟之气,更加突出我们捍卫祖国的坚定信仰和初心。接下来这一部分是带有一些卡农的形式,采用的是两个声部轮唱的形式演唱,力度由“f”瞬间变成了“p”,这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幅画面,仿佛是在与敌人进行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感觉,而这种弱声演唱的形式就给我带一种我们英勇的战士在小声谋划如何歼灭敌人。

第三部分是由三个声部进行轮唱的形式,并创作性地加入了衬词“龙格龙格龙”,使得整首作品更加凸显出中国民族的特色。三个声部轮唱是由弱到强的音色进行演唱的,仿佛在描绘百万英勇的战士奋不顾身奔向战场杀敌场景,更能带我们一种我们的战士为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母亲河“黄河”、自己祖国而迫切想要在战场上杀敌的急切的情绪。此时歌曲的最高音在落在了属音上,这就给我们带来一种战斗还未结束。最后一部分旋律犹如百军大会师,向着敌人发起总攻之后获取胜利的情绪。并且这部分交响乐由小号来吹奏主旋律,这犹如司号员吹响了发起总进攻的军号一般,使得这部分音乐让我们激动人心、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全国人民为了所取得胜利而欢呼的场景、仿佛每个人都在呐喊着“我们胜利了、我们站起来了”,最后一部分的四个“保卫”是多么的震撼、多么的自信、多么的坚定,虽然这是结束部分,但其中男高音声部的“保卫全中国”结束在下主音上,这给我们带来一种未能结束之感,这象征着一种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火,并且由小号吹奏的军号般的音乐再次加入,并且音的走向是向上结束在是属音,再次突出这种未能结束音乐感觉,更加说明中华民族誓死捍卫祖国的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虽然如今是和平年代(但真的是和平吗?),可当代的作品越来越缺少那一代人的革命的正确信仰,他们为了自己的物质而去创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少,而没有坚持那一代革命人的这种正确的信仰,那样的作品会深入人心吗?那样的作品会在人民群众中传唱吗?很显然这种作品并不会。我们这一代人虽然身处在这片和平而且美丽的土地上,但请别忘了我们这片美丽、和平、让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土地是我们那一代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我们更需要传承的是革命先辈的精神和信仰。以上是我对这位伟大的中国“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以及他的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如有错误,请指正。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117-138.

作者简介:李鑫(1995-),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