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训练、矫正镜在脑卒中-倾斜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减重训练、矫正镜在脑卒中-倾斜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

颜昌昌1方雪2李晓丹3

颜昌昌1方雪2李晓丹3

(1文山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663000)

(2文山州中医医院重症肌无力专科663000;3文山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663000)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061-02

【摘要】目的观察减重训练(PBWS)、矫正镜对脑卒中-倾斜综合征患者Pusher症状及下肢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B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2周+减重训练、矫正镜),治疗前后10周后由治疗师分别用Fugl-Meyer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活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0.001),但治疗后B组大部分评测指标优于A组(P<0.05-0.001)。结论减重训练、矫正镜配合训练脑卒中-倾斜综合征患者减少了倾斜综合征坐位平衡功能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患者pusher症状及下肢步行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减重训练(PBWS)矫正镜脑卒中-倾斜综合征

脑卒中发病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表现为坐立位及步行时重心偏斜,造成不稳甚则不能[1]。因此,尽可能恢复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是临床医生面的重要问题。在康复治疗中一部分患者表现为所有体位都明显的向偏瘫侧倾斜,破坏姿势平衡,并抵抗任何被动矫正其姿势的尝试,称之为Pusher综合证(Pushersyndrome)。Davies(1985)首先描述并提出Pusher综合征,Pusher综合征也被翻译为倾斜综合征、身体不成直线。Pusher综合征常发生于卒中后的患者当中,比较而言,左侧偏瘫的Pusher综合征的发生率要比右侧偏瘫的患者高[2]。一般认为Pusher综合征是康复训练中的重症,其病变机理较为复杂,如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往往难以奏效.康复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我们对40例脑卒中Pusher病人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配合减重训练、矫正镜,对偏瘫患者的Pusher综合征的纠正取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10年3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部分住院及门诊病人,一年零九个月中脑卒中Pusher病人康复训练治疗40例(选入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37-79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27例,其中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11例,病程两个月内,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B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2周+减重训练、矫正镜)这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身高、发病情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②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具有上述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症状者;③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标准在2级以上;④脑出血及脑梗死病情稳定,病程在2个月内;⑤患者意识清醒,能听指令。病例排除标准:①意识、认识功能障碍;②心脑肺等多脏器衰竭;③其它限制性活动疾病,如急性心梗,骨折。

1.2减重训练器由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提供型号:YK7000。

1.3方法A组和B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A组常规康复治疗10周,B组在常规康复训练2周后,从第3周开始增加减重训练,矫正镜。

1.3.1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中频,低频脉冲电治疗、中药热奄包、针灸等,每天一次,每周6次。

1.3.2减重训练采用减重训练装置和电动活动平板训练进行早期训练。首先从减重站立训练开始练习,矫正镜置于患者面前,让患者完整地看到自我。然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减重装置减去体重的20%—50%,逐步过渡到进行减重下电动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平板速度遵循从慢到快的原则,从10cm/s开始,平板练习过程中,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采用正常纠正方法及步行模式。康复治疗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是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其次,康复师需要纠正患者倾斜情况,如头的偏向,或帮助患者下肢负重、摆动,控制骨盆、膝关节的活动,确定足跟先着地,以保证髋部伸展,躯干直立。另外在训练中需要保持:耐心加爱心,不断提醒患者保持正确的姿势,不断鼓励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从而最终使患者独立完成在活动平板上的行走。每次训练的总时间为20min,具体锻炼时间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亦可分多次完成,时间逐渐延长,每周6次。

1.3.3自动姿势调整反应训练:矫正镜前完成(减重训练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于适当帮助,逐步诱导患者自已完成,倾斜躯干时充分侧屈,头向另一侧调整,保持垂直位。

1.4评价方法与指标治疗前后10周后由治疗师分别用Fugl-Meyer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FMA-L,总分34分),Barthel指数评定下肢活动能力(BI-L,包括转移、行走、上下楼梯,总分40分)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评定内容主要包括:选择坐位、起立、站立、转身和单脚站立等14个动作对患者进行评定(总分56分)

1.5统计学方法论所有资料均用SPSSStatisticsV17.0统计软件进行统针处理。2组数据计量资料均以(-χ±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活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0.001),但治疗后B组大部分评测指标优于A组(P<0.05-0.001),经过10周的治疗,A组6例能独立行走,B组13例能独立行走。提示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早期介入减重训练+矫正镜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pusher症状及下肢步行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平衡功能的提高有较好的作用。

表1治疗前后2组各指标的评定结果比较(分)

■注:治疗前2组比较,P>0.05;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早期离床、早期步行和早期生活能力自理已成为急性脑麻卒中早期康复原则[4],李海峰等认为,减重对于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能力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5],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病灶周围的脑细胞通过轴突的“芽生”以及使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功能代偿和重组[6]矫正镜前自动姿势调整反应训练,能直观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是否达到要求,并能随时纠正错误姿势,保持正确的体位,使早期躯干运动控制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平衡功能有显著进步。减重训练可以使患者平衡功能、步行速度和步行耐力得到更好的恢复,重建正常步行模式。PBWS装置能通过电脑选择性地将人体向上悬吊减重,在减重带的保护下患者站立步行时重心分布对称,减轻了步时下肢的负重和相关肌群的收缩负荷,缓解了因早期负重行走出现异常的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有利于下肢完成曲髋迈步的活动,使肌力不足3级有患者能提前进行步行训练,促进了步行能力的恢复。佟剑平等提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尽早介入减重训练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本研究将减重训练、矫正镜配合训练脑卒中-倾斜综合征患者减少了倾斜综合征坐位平衡功能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患者pusher症状及下肢步行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总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原著PatriciaM.Davies,主译刘钦刚,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4]黄晓琳,王平,王伟,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训练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759.

[5]李海峰,王俊华,徐远红,等.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46.

[6]缪鸿石.中枢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理论[J].中国康复与实践,1995,1(1):4-5.

[7]佟剑平,赵春艳,邓雪奇,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减重训练对提高下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与实践,2010,10(16):958-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