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石汤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排石汤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王楠杨若

王楠杨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36-02

【摘要】目的介绍排石汤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方法按水煮法自然沉淀制备并用于临床。结果本制剂性质稳定,临床有效率为88.2%,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本制剂组方合理,质量可靠,临床观察效果显著。

【关键词】排石汤制备临床应用

排石汤是我院自制的重要制剂,用于治疗泥沙样胆结石,临床应用多年,经187例临床观察,有较好的疗效,未发生不良反应,现将制剂情况及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1处方与制备

1.1处方柴胡2.5kg,白芍2.5kg,枳壳1.5kg,黄芩1.5kg,木香7.5kg,大黄3.5kg,金钱草3.0kg,茵陈3.0kg,郁金3.0kg。

1.2制备将药物洗净,置煎煮锅中(大黄除外)。加适量蒸馏水,浸泡2小时,第2次1.5小时。静置,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20000.0ml。另取大黄用煮沸的蒸馏水浸泡24小时后,取大黄汁约7500.0ml与上述药液合并,添加蒸馏水至30000.0ml,加入苯甲酸钠适量,搅匀、煮沸、分装,即得。

2质量控制

2.1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液体,气香,味微苦

2.2鉴别

2.2.1柴胡的鉴别取本品30.0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3次(20.0ml、20.0ml、15.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柴胡对照药材2.5g,加甲醇20.0ml,回流提取30min,过滤,低温挥去甲醇,残渣加水15.0ml使溶解,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3次(15.0ml、10.0ml、10.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0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0m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30:10:1)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醇溶液(1-10),在105℃烘5-8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的相应位置上,至少显两个相同颜色的斑点[1]。

2.2.2黄芩的鉴别取本品10.0ml,蒸干,残渣加甲醇2.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甘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0ml含1.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m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36%的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的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一相同暗绿色的斑点[1]。

2.3稳定性试验用留样观察法将本品3批样品置于室温条件下观察3个月,其外观、性状、PH值、相对密度、装量差异、卫生学检查方面未见明显变化。

2.4检查相对密度不低于1.05,PH值为4.5-5.6,其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各药材鉴别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

3临床应用

3.1一般资料所统计病例均来自我院外科,均按胆石病判定标准[3]。共计187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75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5岁,50岁以上者83例(44.3%),全部病例均经我院超声或CT室检查确诊。本组病例中,有胆系手术史者7例(3.7%),合并慢性胆囊炎者162例(36.6%),以第一次超声或CT发现结石的时间计算,病程1-5年者125例(66.8%),5年以上者62例(33.2%)。自觉症状以肋痛(170例)放射性背部疼痛(17例)为主。

3.2治疗方法口服排石汤早、晚各1次,每次30.0ml.服排石汤期间停服其他药物。疗程:一个月未一疗程。全部病例均接受3-4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做B超或CT复查,治疗期间每例均做过2次以上超声或CT检查。

3.3疗效标准痊愈:胆石排出结石消失,临床症状消失。好转:胆石缩小,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无效:胆石无变化,临床症状变化。

3.4治疗结果痊愈:139例(74.3%),好转26例(13.9%),无效22例(11.8%),总有效率88.2%。

4讨论

胆石症属祖国医学的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胆石形成,主要是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失调,胆汁久瘀不畅而凝为砂石。肝胆互为表里故两胁之痛皆为肝胆之痛,故本病疼痛常放射至两背为特征。方中柴胡、郁金舒肝理气、破瘀消积,金钱草化坚排石,茵陈清利湿热、利胆、苦泻下降,大黄泻下攻积,木香行气、化滞、舒肝、枳壳宽中理气,白芍泻肝炎、养血、缓急止痛。郁金、金钱草合用促进胆汁分泌,松弛弹道括约肌,配合茵陈、大黄使胆道平滑肌舒张,利于结石排出,亦有缓解平滑肌痉挛之作用,并有抗菌作用。黄芩具有较好的消炎、抗菌作用,诸药合用,同舟共济,共奏舒肝利胆排石之功效。

参考文献

[1]雍德卿.新编医院制剂技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4.547.

[2]邵明立,等.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201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总目录郁金[93]、金钱草[204]、大黄[22]、茵陈[223]、黄芩[284]项下.

[3]吴在德,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