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挂线治疗高位肛瘘21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定向挂线治疗高位肛瘘21例临床观察

梁新生王枚

梁新生王枚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

目的探讨定向挂线在高位肛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42例高位肛瘘分别使用定向挂线和传统挂线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定向挂线手术治疗的病患无肛管变形、肛门气漏液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出现,通过肛管测压检验,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效果优于采用传统挂线手术治疗的对照组(P<O.05)。结论定向挂线疗法可有效避免传统挂线导致的后遗症。

【关键词】高位肛瘘;外科手术;定向挂线疗法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38501

据文献报道[1],应用挂线疗法来治疗肛瘘最早是在印度等地区,因为这种方式的效果较好,很快得到了我国推广和普及。就目前来看,作为治疗肛瘘的重要方式,挂线治疗法在临床医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1月2012年8月期间,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通过对选取治疗样本的组间疗效比较,发现定向挂线疗法能有效防止术后出现后遗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依照2012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订的统一肛瘘诊断及疗效评判,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其中治疗组男13例,女8例,年龄在32~54(平均43.5)岁;对照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30~51(平均40.2)岁。治疗组中高位单纯肛瘘9例,高位复杂肛瘘12例。瘘管长度为613cm,外口距肛缘为4~14cm,以往有肛周疾病史的病患14例:对照组高位单纯肛瘘有14例,高位复杂肛瘘7例。瘘管长度为921cm,外口距肛缘为615cm,以往有肛周疾病史的病患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术前准备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先决条件,对肛管皮肤黏膜进行常规性消毒.扩张肛门并内置一条干纱布,在各外口处点上少许美蓝,将纱条取出.观察纱条是否染色,根据纱条的染色位置,就能找到内口的大概位置:用探针探查各瘘管。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后方能手术。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排除手术禁忌证。取局部麻醉和骶麻醉.然后根据瘘管的位置取侧卧位或截石位。

1.2.1治疗组使用定向挂线法治疗,首先利用纱条和美蓝探查最近的瘘管,以此为依据选择开刀位置,切开肛管用侧探针顶端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将探针头端拉出:各支管和盲管按照设定的方案处理,食指先入肛管内做引导,另外用手把探针放在切口位置,根据被染色的地方探查主瘘管,找到内口后,把探针头从内口弯曲穿出至肛门外。将齿状线以下覆盖针体上的皮肤和其皮下组织切开,然后使用丝线固定橡皮筋在探针尾部,沿主瘘管贯穿拉出。选细硅胶管长度,较主管内口、外口的肛管面距离缩短了2cm左右,侧面造2~3个引流孔,并且套入肛管侧橡皮筋,轻微将橡皮筋拉紧,用适宜的丝线固定。其余创面经过处理后包扎,手术完毕。

1.2.2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挂线法治疗此法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办法[1]。

1.2.3术后处理:手术后2d内少量进食半流质食物,2d后进行正常的饮食,术后2d控制排便,遵医嘱适量服用抗生素,手术2d后开始换药,挂线先松再紧,术后5d逐步紧线。

1.3观察指标:手术后3个月,对两组术者进行蹲踞试验及后遗症的发生率观察。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X2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通过对两组进行蹲踞试验比较,治疗组肛门无液体渗出19例(90.48%),有液体渗出2例(9.52%);对照组无液体渗出12例(57.14%),有液体渗出9例(42.86%);比较两组肛管变形、肛门漏气漏液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发生率,治疗组后遗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对高位肛瘘进行治疗时,临床上首选对主瘘管进行挂线治疗,但并发症发生较多[2]。传统挂线方法是从周围向中心进行的开放性环形内切,由于捆扎肌束较多,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1)创面相互粘连遗留死腔、愈合不规则、引流不充分,引起肛瘘复发;(2)较大的瘢痕出现在创面上,导致肛门失禁或关闭不全;(3)创面细菌、粪便污染严重、创面过大、过深影响创面愈合,导致肛门畸形发生。有研究结果显示,肛门失禁在传统挂线治疗后的发生率为66%[3]。本研究治疗组采用的定向挂线疗法,操作简单,首先要在肛管侧橡皮筋上套一小段造孔硅胶管,它的长度比主瘘管内、外口间肛管面的距离缩短约2cm即可。这样可方便扩大口径,也方便引流和冲洗,这种疗法可以令挂线依照手术操作者所设置的方向有序切割,也就是由瘘管朝肛管方向边切割边引流,令粘连愈合,肌肉对挂线产生粘滞、弹性及压差阻力等,因而减弱了挂线强度,橡皮筋在肛周肌肉中的压力传导呈扇形分布,致使肌纤维产生形变,并产生兴波阻力,如果深度足够,就可以降低压迫肌肉的强度,从而降低发生断裂的可能性,肌肉也不会缺血坏死。所以设置了适合的挂线作用力,就可以缓慢切割的形式进行手术,这样人体的粘连组织可以同时修复[4]。传统挂线疗法的致损因子持续时间长、强度也大,主要表现为损伤;而定向挂线疗法的致损因子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弱,其主要表现为修复。因此,定向挂线疗法相比传统挂线疗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消除传统挂线所致的后遗症。

综上所述,治疗高位肛瘘,使用定向挂线疗法,可以避免传统挂线疗法造成的肛管形态畸形引发肛门关闭不全、漏气漏液等后遗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伟森,金英,金岭,等.肛瘘1485例临床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25(5):1415

[2]李春雨,聂敏,田振国,等.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179例[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12,8(3):167168

[3]杨晓东,陈建林.肛瘘的现代外科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2,36(8):1214

[4]林宏城,任东林.定向挂线疗法治疗难治性肛瘘52例临床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17(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