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肝炎诊断及治疗观察

/ 2

慢性重型肝炎诊断及治疗观察

杨凤娟

杨凤娟(大理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对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20例,然后对这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具体治疗方法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以后,本次研究的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显效49例,好转24例,无效47例,好转率为60.83%。在无效的4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最终死亡21例,死亡率为17.50%。通过对好转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各种检测指标的观察可以发现,无效组的血清白蛋白为(29.8±5.4)g/L,好转组的血清白蛋白为(29.5±6.5)g/L,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效组的总胆红素为(459.2±168.1)µmol/L,好转组的总胆红素为(170.1±102.1)µmol/L,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为(24.6±14.7)%,好转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为(60.2±19.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为(55.4±32.2)s,好转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为(34.2±11.2)s,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强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以防止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加重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肝炎类型,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引起患者的死亡[1]。通常情况下而言,慢性重型肝炎主要是指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肝脏组织不断坏死的情况[2]。加强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慢性重型肝炎的死亡率,促进患者相关症状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的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具体治疗方法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均符合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总胆红素含量在171µmol/L,凝血酶活动度低于40%,患者的肝功能出现了严重的损害现象。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男性患者为86例,女性患者为34例,患者的年龄在14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3.7)岁。其中有28例患者合并感染,26例患者合并肝性脑病,23例患者合并肝肾综合征,13例患者合并肠梗阻,11例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1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9例患者合并肝肺综合征。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枸缘酸钠抗凝,具体的比例为9:1,然后使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和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检测,同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总胆红素进行检测。

1.2.2治疗方法

首先对所有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以及酸碱失衡的状况进行有效纠正,并着重做好患者的相关感染的预防,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交叉感染。其次,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肝腹水、黄疸以及发热等症状。第三,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进行有效治疗。通常情况下而言,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有苷草酸单胺s静脉滴注治疗(给药剂量为160毫克,加入到250毫升的葡萄糖中进行静滴治疗)、促肝细胞生长静脉滴注治疗(给药剂量为125mg/d——200mg/d)、丹参静脉滴注治疗(给药剂量为20ml)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伴有黄疸的症状,那么可以在使用上述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熊去氧胆酸和苦参碱等药物的治疗,以此来消除黄疸的症状。以一个月作为治疗的具体期限,然后对患者的最终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将最终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好转以及无效三个等级。具体来说,显效是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体内总胆红素的含量下降到51.4µmol/L以下,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至60%以上;好转是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体内总胆红素的含量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而且经过一定时间的持续治疗,患者体内的总胆红素的含量可以下降到51.4µmol/L以下,凝血酶原活动度可以升高至60%以上;无效是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经过治疗以后,本次研究的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显效49例,好转24例,无效47例,好转率为60.83%。在无效的4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最终死亡21例,死亡率为17.50%。

通过对好转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各种检测指标的观察可以发现,无效组的血清白蛋白为(29.8±5.4)g/L,好转组的血清白蛋白为(29.5±6.5)g/L,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效组的总胆红素为(459.2±168.1)µmol/L,好转组的总胆红素为(170.1±102.1)µmol/L,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为(24.6±14.7)%,好转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为(60.2±19.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为(55.4±32.2)s,好转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为(34.2±11.2)s,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的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重症肝炎的病因比较复杂,而且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严重,存在着反复发作和病程较长的特点[3]。该疾病很容易伴生各种并发症,且死亡率比较高,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

为了对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20例,然后对这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具体治疗方法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的结果显示,经过治疗以后,本次研究的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显效49例,好转24例,无效47例,好转率为60.83%。在无效的4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最终死亡21例,死亡率为17.50%。通过对好转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各种检测指标的观察可以发现,无效组的血清白蛋白为(29.8±5.4)g/L,好转组的血清白蛋白为(29.5±6.5)g/L,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效组的总胆红素为(459.2±168.1)µmol/L,好转组的总胆红素为(170.1±102.1)µmol/L,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为(24.6±14.7)%,好转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为(60.2±19.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为(55.4±32.2)s,好转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为(34.2±11.2)s,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加强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以防止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加重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轩杰,王砾,唐江燕,等.茵陈术附汤加味方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0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4,05(2):472-473.

[2]蔡峻岭,王合群,魏巧云,等.血液灌注和血浆置换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重型肝炎[J].临床医学,2014,07(3):63-65.

[3]樊冬梅,张铮铮,庄昆海,等.应用肝脾相关理论干预慢性重型肝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6(2):599-602+605.

作者简介:杨凤娟(1975-3),女,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