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员工锐器伤监测分析及防护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医院员工锐器伤监测分析及防护措施

李月英刘薇薛彤崔冉

李月英刘薇薛彤崔冉

北京市健宫医院100000

【摘要】目的:分析医务工作者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方法根据本院上报的锐器伤异常事件处理报告单资料统计,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发生锐器伤110例,结果资料显示:发生锐器伤人员分布中护士(包括实习护士)所占比率最高,达80.91%;工作年限0~5年发生率最高,达65.45%;发生的地点主要是病房59.09%,其次是手术室10.91%及输液中心8.18%;引起损伤的锐器种类主要是针头,达70.91%;锐器的最初目的用于静脉输液及采血所占比例60.91%;锐器伤发生环节主要是处理锐器物时40%及配药时14.54%;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占60%;锐器伤不明感染源的占71.82%;已知病人源情况HBV(+)5例,HCV(+)2例,TP+1例。结论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是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不强是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正确处理锐器物,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预防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培训;防护

锐器伤是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及护理工作中被穿刺针等锐利器械刺破皮肤或出血的意外伤害。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同时也是导致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途径之一。为了减少或避免锐器伤的发生,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笔者对2012—2014年我院上报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12—2014年上报的《锐器伤异常事件处理报告单》共计110份,报告单内容包括发生时间、被刺伤者姓名、年龄、工作年限、伤者科室、伤者类别、发生地点、锐器种类、锐器目的、发生环节、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被血污染、病人源情况、是否戴手套、受伤程度等。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每一份报告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锐器伤职业类别及发生地点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按锐器职业类别及发生地点分布情况

2.3发生锐器伤者的工作年限资料显示110例发生锐器伤中,工作年限在0-5年内的医生及护士72例,占65.45%。

2.4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时锐器污染源情况在110例锐器伤中,已知病人源情况31例,占比例为28.18%;其中HBV(+)5例,HCV(+)2例,TP(+)1例。不清楚病人员情况79例,占71.82%。

2.5发生锐器伤时医务人员的防护发生锐器伤时医务人员未戴手套66例,占60%,带单层手套42例,38.18%,带双层手套2例,占1.82%。

2.6根据病人源情况及医务人员情况在110例锐器伤中,对被污染锐器刺伤的80例医务人员进行化验,其中44例自身有抗体,26例接种了乙肝疫苗。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与职业类别,工作年限有关。在发生锐器伤的110例中,护士(包括实习护士20.91%)占首位为80.91%,与陈敏等[1]相关报道一致。且工作年限在0—5年的医务人员72例,占65.45%,这与护士是打针、输液等操作的执行者有关,使用锐器的机会远高于其他职业,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护患关系形成的心理压力大等因素,造成发生锐器伤的几率高。而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少,防护意识不强,操作技术不够娴熟,工作中紧张、粗心,不能够做到有条不紊,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等原因,导致锐器伤的发生。而发生地点最多的地方是普通病房占59.09%。与有关现状调查[2]相同,病房、手术室、输液室是锐器伤的高发场所、肌肉注射、配药、回套针帽、拔动静脉留置针、手术操作、抢救时均是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实习护士及年轻护士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意识,对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次调查显示,锐器使用的最初目的以静脉输液及采血为主占60.91%;这与我国住院患者普遍使用静脉输液、注射治疗手段有关,控制滥用静脉输液的治疗手段,减少护理人员的注射操作,使用安全型的注射系统,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是处理锐器物时占40%;而在所有锐器伤中最主要的锐器种类是各类针具占70.91%。有研究表明[3]遭受职业伤害的医护人员大多数是因为操作中未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造成。因此,对处理污染的锐器物进行规范操作,并加以培训及监督。禁止将使用后的锐器放置在床边、治疗车、治疗台上、使用后立即放入锐器盒中,避免集中处理时的二次损伤,规范使用锐器盒,可使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4]。

资料显示,在110例锐器伤中不明病人源的79例,占71.82%,已知病人源31例,其中HBV(+)5例,HCV(+)2例,TP(+)1例。可见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面临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而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的医务人员占60%。说明我院医护人员在输液、采血、注射等操作戴手套的依从性较低。有研究表明[5],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减少>50%。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在输液、采血、注射等操作时戴手套的依从性值得探讨。我院根据病人源及医务人员的情况,确定感染源为阳性时,对相关人员采取了相应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对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的80例医务人,进行化验检查,其中44例自身有抗体,26例接种了乙肝疫苗,医院感染科对相关人员进行跟踪检查随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未出现医护人员被感染的发生。

据美国CDC的评估表明,62~80%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6],妥善处置针头和利器还可以降低伤害的风险和可能性[7]。因此,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职业技能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减少不必要的注射、使用带保护装置的注射器具、稳健操作、及时正确处理锐器,如禁止回套针帽及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传递利器时应借助辅助工具,规范锐器盒的使用,强化标准预防的依从性,提高防范意识,是预防或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敏,郑艳,王文爱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06-3307.

[2]常洪美,柴建华.739名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1671-9638(2012)06-0457-02.

[3]杨顺秋,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31-338.

[4]邓利平,江兰英.手术部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88-689.

[5]姚源,穆丽焕,肇颖新.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对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185.

[6]谢红珍,聂军.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6):42-45.

[7]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AccreditationStandardsforHospitals[S].5thEditionDepartmentofPublicationsJointCommissionResources,2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