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底骨高度小于5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窦底骨高度小于5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分析

彭国斌1曾万权2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口腔科528429

摘要:目的:对窦底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窦底骨高度小于5mm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样本人群,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例数是34例,同期植入植体是42枚,作为对照组;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患者例数是26例,同期植入植体是32枚,作为观察组。结果:在负重12个月后出现感染的植体枚数是1枚。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窦底骨提升高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窦底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窦底骨高度小于5mm;上颌窦内提升术;临床疗效

为了进一步探究对窦底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疗效,我院对60例患者进行了如下过程探究以及如下结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窦底骨高度小于5mm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共计74枚植体。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6,植体=32)与对照组(n=34,植体=42)。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是16:10,最大年龄是55岁,最小年龄是25岁,中位年龄为(40.58±2.12)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是22:12,最大年龄是53岁,最小年龄是27岁,中位年龄为(39.54±3.21)岁。通过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手术部位以及范围对牙槽嵴顶、近中位置进行水平切口以及垂直松弛切口并将颊侧粘骨膜瓣分离,暴露上颌窦外侧骨壁后利用球钻对颊侧骨面钻磨以形成圆形骨窗,深度以透见淡蓝色窦底黏膜为宜,在进行骨块剥离时利用骨膜剥离子并对窦黏膜实施分离操作、将窦底扩大并逐级进行扩孔然后植入人工骨粉与自体骨的混合骨以及种植体,覆盖胶原膜并复位粘贴骨膜瓣再进行严密缝合;

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在牙槽嵴顶作一切透黏骨膜、直达骨面的H型切口并将黏骨膜瓣分离,将牙槽嵴顶暴露后利用球钻定位并将皮质骨移除。Ⅱ、Ⅲ骨质:设备是2mm先锋钻以及Summers骨凿,预备深度是低于上颌窦底2mm;Ⅳ类骨质:设备是骨挤压器,逐级备洞并增加骨质密度、提高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植入对应直径种植体但不进行植骨,行缝合操作。

在术后6个月给予2组患者二期手术以及上部结构修复并给予患者术后6、12、36个月随访。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参与研究的60例窦底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对2组患者的窦底骨提升高度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本次探究中存在60例患者以及74枚植体,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负重12个月后出现感染的植体枚数是1枚,原因是发生了种植体周围炎致松动脱落,种植义齿失败率是1.66%。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窦底骨提升高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后趋于接近(P>0.05),详情如下表。

3讨论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上颌窦开窗外提升术和经牙槽嵴顶径路内提升术给予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有效治疗,内提升术的临床优势是[1]:术中创伤小、治疗费用低、治疗周期短、手术次数少等。据相关性文献报道,上颌窦内提升术(内提升术)成功率可能与剩余牙槽骨高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剩余牙槽骨高度<5mm时种植体的成功率会显著下降[2],另一说法是,上颌窦内提升术成功率与种植体能否获得良好初期稳定性存在正相关性,是成功种植的关键指标。上颌窦内提升术有助于提升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种植体成功率较高[3]。

本次探究中发生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因素是种植体周围炎,另外,存在牙周炎治疗史、粘结剂残留以及修复体清洁状态等均会影响到患者的种植体成功率。

综合以上理论可知,对窦底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窦底骨提升高度,种植体成功率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燕,杨旭,刘学等.窦底骨高度小于5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疗效[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2):58-61.

[2]李国平,林静.上颌窦内提升解决种植修复垂直高度不足的临床探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7):410-411.

[3]岳喜龙,周文娟,柳忠豪等.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6):559-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