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图书馆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忻州市图书馆的问题与对策

王燕

王燕(忻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忻州034000)

摘要:忻州市图书馆是山西省忻州市域内最大的图书馆,近年来由于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办馆经费短缺、管理模式陈旧等问题使忻州市图书馆的发展陷入低谷。综合分析认为,忻州市图书馆改善经营管理的对策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手段、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和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

关键词:忻州市图书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45-02

0引言

基层图书馆服务于更多更广的普通大众、平民百姓。200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已达2762个,绝大部分分布于县市一级。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政府拨款少、经费短缺等困境,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层图书馆普遍馆藏资源匮乏、馆舍破败、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从而导致图书馆利用率低,图书馆影响力下降,社会地位低。这些都是阻碍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图书馆地位的因素[1]。因此,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值得社会广泛关注。

1忻州市图书馆基本概况?

忻州市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山西省忻县文化馆设立的图书室,占用城内北大街凌云楼。忻州市图书馆现位于忻州市光明西街7号,与忻州市总工会共驻一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收藏有图书、报刊、地方文献、古籍、音像、磁带、光盘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约15万册(件)。现有工作人员16人,中级以上职称占到60%,大专以上学历占70%,女职工占80%以上。馆内设有采编组、外借处、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科技兴农服务队、信息组、业务辅导组(含农村文库)、计算机部、财务部等业务机构10个和管理部门一个。据调查,忻州市图书馆一度时期是市民经常前去阅读和搜集信息的重要场所,而今却是门前冷落,读者越来越少。

2忻州市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2.1忻州市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场所,无论是建筑的造型,还是环境的设计,都应该给人以舒适感、美感。然而,忻州市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建设令人担忧。一层大厅中停放着管理员的自行车,借阅室里面积小,且无可以供阅读的桌椅等基础设施,读者找不到一个可以安心读书的环境。所以,加强新时期图书馆建设,重视建筑物及其整体环境的文化内涵设计,对于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具有基础性作用[2]。

2.2办馆经费尤其是购书经费十分匮乏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生存和发展。由于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落后,财政实力薄弱,近些年来所能得到的办馆经费尤其是购书经费十分匮乏。经费困难带来的直接问题是,近年来忻州市图书馆新进藏书数目非常少,馆藏中多为不可外借的库本藏书,且外借书目的种类较少,多为文学类书籍,而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的经济、政治、科技等书籍及各种生活学习杂志较少。即便是新开设的电子阅览室,是通过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投资配置的几十台电脑。这对于一个覆盖近60万城镇人口和240万农村人口图书馆来说,无疑是很难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的机构在社会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被人们看作是信息、知识的宝库,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现在,忻州市图书馆整体藏书面目之陈旧,信息收集之匮乏,检索手段之落后,与新时期信息经济的发展要求所形成的反差,令人担忧,也令图书馆人自身深感无奈。

2.3管理模式陈旧,面临巨大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整个信息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同行业竞争和来自外界信息机构的强大挑战。一方面,由于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办馆理念和陈旧的办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许多重要的客户正在逐渐流失。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文化事业的逐步重视,近几年来省、地、县、乡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在快速地发展和成长起来,再加上科研、院校、企业系统图书馆,乃至私营、社区、农村自办图书馆等各类图书馆的多头发展,国内图书馆业结构不合理、各自为政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大家都在各出奇招、各显特色,竞相在日趋饱和的竞争市场中“分一杯羹”,导致了图书馆界的竞争始终处于一种无序、混沌的状态之中。

3忻州市图书馆发展的对策

3.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环境建设,增加信息资源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整合资源为基础,挖掘和扩大图书馆各项资源的潜在效益,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弥补事业发展经费。一是着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即所谓“有为才有位”。主动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项目,形成良性互动,使社会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关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图书馆公益文化发展基金,引导社会各界进行募捐,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元投入为辅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二是将公共图书馆的经营创收领域与公益服务主体进行彻底剥离,组建与市场接轨、账户独立的经济实体,有效增强信息服务的增值能力,全力提高信息市场占有率,在确保公益服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在更大程度上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3]。

3.2改善管理模式,降低读者借阅门槛全面推行岗位工资,拉开收入差距,初步建立起按岗位定酬,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同时,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机构调整、科学设岗,实行了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职工双向选择制、新进人员公开考试招聘制等。在读者服务方面应做到延长借阅时间,减缩借阅押金,以期方便广大读者借阅。

3.3强化基础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手段强化基础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手段,注入新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巩固老读者,培养新读者,挖掘潜在读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它拥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声响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准确性权威性高、情报价值高。因此,忻州市图书馆可以主动为农村提供科技信息情报服务,促成科技成果向商品和生产力转化。另外,还可以指导和帮助农民建自己的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室等文化活动室,在图书借阅、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治理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4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吸引公众注意力。作为一个图书馆,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就是要以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化为基础。服务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依据,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与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软实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因此,图书馆走进社区,室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的需要,它通过文献和组织阅读,为社区营造读书、求职的良好风尚,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接触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在图书馆与公众之间搭起一座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传播文献信息的媒介,这不但能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也是自身整体服务的拓展与层次的提升[4]。

此外,图书馆收集的地方文献可为城市建设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通过顶替服务、专题服务以及特色数据库等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3.5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大力整合数字资源,依托互联网、文化共享工程等高新载体,不断拓展图书馆服务工作。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才能应对日趋激烈的文献信息市场竞争。忻州市图书馆应积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和网站建设,努力丰富网上数字资源,强化知识导航服务;还应该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优化软硬件环境,培养一批专业的参考咨询人员,提高远程服务能力。对于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来说,文化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忻州市公共图书馆应紧密结合共享工程的推进,抓紧开展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带动县级公共图书馆尽快建立分中心,开设电子阅览室,各乡、村要建立基层服务点,为本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图书馆应该积极整合数字资源,依托共享工程大力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的数字化服务,使广大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何斌.基层图书馆提升社会地位的对策[J].重庆图情研究,2009,(2):27-29.

[2]党亚瑞.浅谈固原市原州区图书馆的现状及出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136-137.

[3]李友仁.试论公共图书馆改革与机制创新[J].重庆图情研究,2008,(1):12-15.

[4]王雅琴.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文化研究,2007,(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