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降压药物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不同类型降压药物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探析

杨继芳

关键词:高血压;不良反应;应对策略

流行病学显示[1]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经接近3亿,且发病率仍在逐年的增长。高血压不能很好的控制住的危害是及其严重的,可导致心、脑、肾等人体重要器官的病变,发生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脑出血,肾功能不全等不可逆的危害生命的重大疾病[2]。关注常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探讨相关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1利尿药物

1.1常用药物:

包括低效、中效和高效利尿剂。利尿剂单独使用可有降压作用,联合使用有增强其他药物降压的作用。这一类药物降压作用平稳缓慢,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可用于轻度、中度高血压患者。其中氨苯蝶啶与噻嗪合用,可以增强疗效,还能对抗利尿药的排镁、排钾的副作用。其中高效利尿剂不仅是轻度、中度高血压的一线药,而且还可用于高血压危象或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

1.2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

(1)电解质紊乱:是利尿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尤其容易发生,低钾和低钠血症最常见。临床上通过适当补充电解质,如口服或静脉补钾法,或与保钾利尿剂或A-CEI合用法避免或减少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2)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应用的情况下。因此,心衰应用利尿剂情况下加用ACEI时,要从小剂量开始。(3)血尿酸升高、糖耐量减低、脂质代谢紊乱:是大剂量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心力衰竭患者应定期测定血尿酸水平,必要时加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

2钙通道阻滞药物

2.1常用药物:

钙通道阻滞药物中硝苯地平应用频率比较高,对伴有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更适合。临床主要应用其控释片或缓释片,医师更愿意推荐应用长效制剂。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明显强于外周血管,主要用于脑血管功能不足所致疾病的治疗。氨氯地平除了可用于高血压、心绞痛,有报道能改善心衰症状,降低死亡率。

2.2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

钙通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快速扩张周围血管有关,如头痛、面部潮红、眩晕等;连续应用两周后,上述不良反应大多减弱或消失。钙通道阻滞药使用有不同程度的踝部水肿和体位性低血压,建议闲暇时,将下肢抬高,卧床休息时,在踝部垫枕头,这些措施均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踝部水肿症状。为了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建议缓慢改变体位。

3β-受体阻断药

3.1常用药物:

临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主要有非选择性的,如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和选择性的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压明显减少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另外,β受体阻滞剂还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一线药物,也是心肌梗死后防止复发和意外突然死亡的重要药物之一。β受体阻滞剂是高血压伴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首选药物。

3.2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

β-受体阻断药一般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尔见到过敏性皮疹、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与应用不当有关。对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可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重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房室传导完全阻滞以致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可诱发哮喘,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诱发或加剧哮喘的作用轻,但仍然要慎重。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若突然停药,可使原来的病情加重,与β-受体向上调节有关,在两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可预防。长期应用普萘洛尔可致自身免疫反应,发生眼-皮肤黏膜综合症,应停药并对症处理。个别患者应用普萘洛尔有失眠、幻觉、噩梦等现象,尽量不在睡前服用,以免夜间惊恐。精神抑郁患者禁用普萘洛尔,以免加重病情。

4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4.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4.1.1常用药物:

卡托普利是这类药物的代表,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尤其适用于伴有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能防止或延缓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也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降低病死率;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并降低病死率。

4.1.2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

(1)咳嗽最为常见,与给药的剂量无关,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不呈缓解趋势。在减少用药剂量并给予止咳药物后,患者能继续耐受治疗,真正需要停药的患者为数很少。(2)低血压:首剂低血压是常见的不良反应,推荐采用小剂量起始。(3)肾功能减退、蛋白尿:由于ACEI主要降低肾小球的滤过压,使肾小球滤过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出现血肌酐升高现象,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发生。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起始,密切观察用药后的血肌酐变化,调整使用ACEI。(4)高钾血症:为用药后抑制醛固酮的释放所致。在合用保钾利尿剂或口服补钾时更容易发生。因此,在服用ACEI的患者,同时口服补钾应非常慎重。

4.2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阻断药

4.2.1常用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可抑制血管紧张素II引起的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降低血压,还能逆转肥大的心肌细胞。

4.2.2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

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ACEI少,但也要慎用保钾利尿剂和补钾药。

5.α受体阻滞剂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作用于外周的α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哌唑嗪、乌拉地尔等。这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1)体位性低血压:在首次给药时、老年患者容易发生。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建议首次给药放在睡觉前,并且首剂减半,体位变化时动作应慢。(2)心动过速:为药物扩血管作用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所致,临床上为减轻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常和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高血压。(3)水钠潴留:长期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这种不良反应,同时药物的降血压作用减弱。

6.总结

通常,治疗高血压时,基础性药物为利尿剂,适合应用到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降压效果较好;β受体阻滞剂可对患者血压进一步控制,并能显著的拮抗心律失常、心绞痛;钙离子拮抗剂能够对钙储存做出控制,使平滑肌的钙离子浓度降低,削弱其兴奋性,促进心肌收缩力减轻,扩张血管,适合治疗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绞痛患者,可较强的降低患者血压,并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恒定状态;除高血压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还能够有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且能预防心室肥大,使缺血损害心肌的程度降低[3]。临床中,医生应针对患者病情、病程等相关情况合理的选择治疗药物,如果病情相对轻微,非药物治疗可先开展,未获得显著疗效情况下,药物治疗可开展,而首选药物为利尿剂;病情中度患者除应用利尿剂外,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可联用,不过联用药物时要注意合理配伍,保证用药安全,权衡利弊,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卢丹,刘开翔,夏梦迪,等.社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8,26(03):300-305.

[2]郭惠敏,刘帅,张苹,等.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7):14,19.

[3]冉琴.简述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