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1

唐诗浅谈

蔺鸣燕

蔺鸣燕山东省郓城张集中学274711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张若虚、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我就所读所悟浅谈一番。

张若虚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春江花月夜》,看他一步一步推进,最后成为个人与宇宙的对话。“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一出现,唐诗的整个格局就得以完成了。你看,无垠的时间与空间都在等待着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负。

李白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首写给孟浩然的诗,里面大部分也是李白写给自己的。李白在这里歌颂的完全是超离世俗之外的生命情操。这类人在宫里的社会、世俗的社会,可能一点地位都没有,可是他们会惊动朝野。诗人可以通过创作,实现个人生命的完整,使天下人对他有一种尊重。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读《慈乌夜啼》与读《花非花》是非常不同的感觉。白居易越来越觉得文学应该直接让人家知道,看完以后可以做什么,譬如说孝顺。我不完全赞成他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文学的功能在社会里是非常多种的,如果只有这个部分,有可能真的变成教条。我觉得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这个领域开启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孝不孝顺的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杜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指教抓兵,讲战争让民间一个家庭破碎的过程,这个家庭里男孩都不在了,老父亲逃走,老母亲最后也被抓去。他只是在讲一个现象,所以张力更强。

在杜甫的诗里面,如果要我选,我通常第一首就会选《石壕吏》,我觉得,这是杜甫最惊人的一首诗。为有这样一首诗,真应该向杜甫好好鞠一个躬,历史上太少人去做这样的记录,太少人有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这首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美国人反越战,这首诗常常被提出来证明战争的可怕。现在的战争也许与那时不完全相同,但杜甫诗中描述的悲剧,今天依然可以发生,翻译成任何语言,都会让人感动。

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很多哀伤的感觉都是源于个人生命的幻灭,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吧。他感觉到一个大时代在慢慢没落,个人无力挽回,难免会觉得哀伤。同时对华丽与美又有很多的眷恋与耽溺,所以他的诗里面有很多对华丽的回忆,回忆本身一定包含了当下的寂寞、孤独与某一种没落。

晚唐的诗歌很有趣,是繁华过后,对繁华的追忆,等于生命同时看到荷叶生与荷叶枯,眷恋与舍得两种情感都有,这其实是扩大了的生命经验。如果生命只能够面对春夏,不能够面对秋冬,也是不成熟的生命。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未来的走向,如果在眷恋荷花盛放的时候,拒绝荷花会枯萎这件事情,是不成熟的。在生命里最眷爱的人,有一天也会与我们分别。明白了这些,情感可以更深。

我通常不鼓励大家去读那些有关李商隐诗句的注解,越注解越玩离本意。有时候我跟学生说,我很喜欢李商隐。他们问读哪一个版本的注解,我说读王尔德的吧。我觉得王尔德是注解李商隐的作品最好的作家,一个在英国,一个在荥阳,一个在九世纪,一个在十九世纪,可是他们仿佛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关注的内容是那么相似。他们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写作,不同的语言却有相同的意象,他们都喜欢写月光,喜欢写莺,喜欢写华丽与幻灭之间的交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会发现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与蜡炬成灰,更大的意义是说为什么必须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值得付出的对象。只要有这样一个对象,生命怎么去受苦,都是快乐的。在这种付出中,生命会饱满获得意义。如果找不到这个对象,反而是悲哀的。

李商隐最有名的无题诗,是写和女道士的关系吗?是写跟宫女的关系吗?我觉得,今天我们大可以把这些题目做更大胆的假设与改换。我相信里面有一个自己的肉身存在,“也知身在情常在”恐怕是真正的主题,他眷恋的对象一直是与自己生命有关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