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治疗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肝包虫病的治疗与护理

马红崔玉玲

(新疆奇台县人民医院新疆昌吉831800)、

【摘要】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此病属高原牧区常见病,主要通过饲养动物(犬或猫)及牛、羊为媒介传染给人,严重威胁牧区人民健康。

【关键词】肝包虫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5-0206-01

肝包虫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也称肝棘球蚴病。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出,穿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约75%的幼虫被阻留于肝,尤其是右半肝内,少数可随血循环散布到肺(占15%左右)、脑、肾、眼眶等部位。

1.病因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普遍存在于广大牧区,其寄生虫的终宿主为犬、狼、狐等,中间宿主主要为羊。人因吃被虫卵污染的生肉和生水也可成为中间宿主,且其幼虫可导致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等。该病发病进程缓、早期无明显症状而不易发现,出现临床症状时已到晚期。该病特点:幼年感染,青壮年发病潜伏期约3~5年甚至更长。治疗方法:手术摘除包囊。因治疗费用高,甚至一些家庭中几人同时患病而无钱就医,对贫困家庭患者造成健康威胁、社会造成经济损失。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故有“虫癌”之称。

2.临床表现

患者有多年病史且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多为20~40岁。初期症状不明显,当发现上腹包块时才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上腹部会有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会引起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更常见的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常见症状。

临床表现潜伏期达5~30年且症状不明显,当右上腹出现肿块或在尸检时才被发现。包虫囊小如葡萄、大至囊内容达20,000ml,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1)压迫症状:如肝顶部囊肿使隔上升、挤压肺而影响呼吸;肝后囊肿压迫下腔静脉或门静脉导致下肢浮肿、腹水、脾肿大;肝下囊肿推压胃肠道发生饱胀、恶心、呕吐等。(2)囊肿溃破表现:溃入胆管,因破碎囊膜或子囊阻塞胆道而合并感染,可反复出现寒热、绞痛,黄疸,有时大便里检出染黄的囊膜及子囊;破入腹腔,除发生腹膜炎外,因囊液内所含毒白蛋白,常致过敏甚至休克;破入胸腔;发生胸膜炎;破入支气管,则咳出含有胆汁的囊液并形成支气管瘘。(3)体检发现:肝区多能扪及圆形、光滑、弹性强的囊性肿物。当囊腔大于10cm,因子囊互撞或碰囊壁,常有震颤感,称包囊性震颤。若囊腔钙化则可触及质地坚硬的实质性肿块。

3.诊断依据

早期体检时大多患者情况良好,少数巨大囊肿患者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恶病质。腹部检查可见右季肋部隆起并向助下缘突出,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形成包块。由于囊液张力较大,触诊时包块硬韧,压有弹性,叩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囊肿多在肝右叶,常致左半肝有代偿性增大。而肝包虫病也是肝癌患者需鉴别诊断的内容,患者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

4.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原则: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手术方法依包囊大小、有无胆瘘和感染或钙化决定。

4.1囊性包虫病

手术原则为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外囊的处理可采用囊壁内翻缝合,腔内不放引流或填入血运良好的大网膜。囊肿破入腹腔者,彻底清理全腹腔,尤其是盆腔内的包虫内容物。破入胆道者处理原发病的同时,需切开探查胆总管,清除全部包虫碎屑,并做胆总管引流或内引流手术(RouX-Y吻合术)。破入胸腔内,先尽快治疗继发性胸内病变,待病情允许再行处理肝内之原发病变。

4.2泡性包虫病

根据病变范围分别选用肝叶、半肝或肝部分切除术。无法切除者可行姑息性手术,如剔除术或局部注射甲醛溶液或口服甲苯咪唑试验治疗,400~600mg,3次/日,3~4周1疗程。

5.肝包虫病的预防

在畜牧区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如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管理;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深埋或焚毁病羊尸;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6.术后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及体温变化,6次/天,术后第1~3天体温波动约在37.5℃,不超过38℃;若术后2周以上体温超过38℃,要注意有无感染等,术后测血压1次/时,3次平稳后改为2次/天。(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置管处每日换药1次,一旦敷料湿透应立即更换。(3)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并观察引流量、色的变化。(4)嘱患者术后不宜过早(3天内)起床活动,可卧床活动。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防止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很多患者对肝包虫病的认知大多来自医生介绍而缺乏深入了解,这使得患者在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希望他们能够详读本文并付诸实施,以便能有助其进行辅助治疗、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向超仪.1例肝包虫病的治疗及护理[J].广东医学,2005,26(1):130-130.

[2]张娜,邱玲.100例肝包虫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2):239-239.

[3]廖丽娟,晏明义.肝包虫病患者术后护理体会[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4,4(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