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高中红

高中红(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铁路运输处医院27350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超敏C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在超敏C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糖尿病发病率、冠心病家族史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高血压发病率、吸烟情况上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冠心病病情加重,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

【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预后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012-02

冠心病(coronaryarteryheartdisease,简称CHD),又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而形成白色斑块,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1]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为了探讨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5±1.2)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选取同期非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4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1.0)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1)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均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认;(2)所有研究对象在4周内均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类固醇类药物。

1.3研究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3ml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2]

1.4观察项目观察项目包括:超敏C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冠心病家族史。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样本计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超敏C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糖尿病发病率、冠心病家族史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高血压发病率、吸烟情况上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在各因素上的比较

3讨论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明确。[3]通过本研究发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因素,血脂异常可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组织的损伤[4],从而导致冠心病;超敏C蛋白是一种急性期炎症反应蛋白[5],能够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并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另外,糖尿病发病率与冠心病家族史也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的这些相关因素容易引起冠心病,并导致冠心病加重,因而对冠心病的预后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步星,马凤云,罗维,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比较不稳定性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特征[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9,37(5):422-425.

[2]鄢盛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24(6):12-13.

[3]郭明贤,张茹英.对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33(3):127-129.

[4]张勤婷,杜迎雪,李素敏.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9,1(10):10-12.

[5]林发全,陈宁明.冠心病患者血脂、尿酸与胆红素水平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