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治疗

齐丹戴艳萍李军张春媛曹利

齐丹戴艳萍李军张春媛曹利(黑龙江省医院150001)

【中图分类号】R74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52-01

【摘要】目的讨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补液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列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一线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治疗

脑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静脉两个部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一组多种病因导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36例,经过治疗患者基本痊愈,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6例,年龄22~68岁。

1.2临床表现

1.2.1海绵窦血栓形成起病急骤,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常见,严重时有意识障碍。局部表现包括眼部疼痛,眶部压痛,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等。

1.2.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和意识障碍等颅高压征常为首发症状,大脑皮质静脉受累时,可有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下肢瘫及膀胱功能障碍等。

1.2.3横窦与乙状窦血栓形成除颅高压症状外,还有败血症表现。

1.2.4脑静脉血栓形成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很少见,可累及间脑和基底节,出现高热、昏迷、癫痫发作及去脑强直发作等,预后差。

2诊断依据

2.1海绵窦血栓形成

①有原发感染病原存在。②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有眼部体征:眼部疼痛、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③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压力增高不明显。④有影像学改变。

2.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①产褥期或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老年人及婴幼儿患严重贫血、腹泻、慢性消耗性疾病。②有颅高压症状。③可有抽搐、瘫痪、意识障碍等;脑脊液压力、细胞数及蛋白均增高。④头颅CT显示脑实质低密度影、出血性梗死或有空三角征,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头颅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T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助确诊。

2.3横窦与乙状窦血栓形成

①有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②有颅高压症状。③有败血症症状。④腰穿时压颈试验患侧压力不升,健侧压力迅速升高,脑脊液压力、细胞数及蛋白均增高。⑤可有Ⅸ、X、Ⅺ脑神经受累症状。⑥有影像学改变。

2.4脑静脉血栓形成

多有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MRV、CTV、DSA等有助确诊。

3治疗

3.1病因治疗

3.1.1感染性血栓形成应积极控制感染及处理原发病灶,抗生素使用遵循尽早、合理、足量、长疗程的原则,在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应彻底清除原发病灶。

3.1.2非感染性血栓形成对原发疾患治疗的基础上,尽力纠正脱水、贫血、营养不良、增加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改善脑循环、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等。

3.2对症治疗

3.2.1脑水肿颅内高压者应积极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行脱水降颅压治疗;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可行腰椎穿刺适当放出脑脊液;有脑疝危险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

3.2.2癫痫发作者可使用地西泮、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抗癫痫治疗。

3.2.3高热者物理降温。

3.2.4意识障碍者吸氧、吸痰、鼻饲、导尿、加强护理、支持治疗、预防处理并发症。

3.2.5其他对症处理如海绵窦血栓形成时要保护突出的眼球,防止角膜溃疡。

3.3抗凝治疗

抗凝剂有针剂肝素、片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相对安全、剂量易掌握,故使用较多。华法林多在巩固疗效时使用,疗程应较长,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保持在2.0~3.0。有出血性梗死者也可酌情抗凝。

3.4溶栓治疗

可用尿激酶20万~40万单位静点,疗程2~4周。但局部药物浓度低、疗效不肯定、易致颅内出血。

4补液方法

4.1减轻脑水肿,降低颅高压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2~4次/d,连用7~10天;呋塞米20mg静脉滴注,2~4次/d,连用3~5天;β七叶皂甙钠10~2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5~7天;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5天;10%甘油果糖或10%甘油盐水250~50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7天。

4.2感染性血栓形成时抗感染治疗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在无药敏结果前,可以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如青霉素600万~800万单位+生理盐水150ml和(或)氨苄青霉素6g+生理盐水150ml静脉滴注,2次/d;头孢曲松2g+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液40ml静脉滴注,10~15分钟内滴入,1次/d。

4.3抗栓治疗①低分子肝素4100~6150U皮下注射,2次/d,连用7~10天,用药期间监测血小板计数;尽早换用口服华法林,方便长期抗凝治疗(1~2年)。

参考文献

[1]石玉明.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医学临床研究.2008(06).

[2]张晓英,王丽萍,曲志玲.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新进展-吉林医学,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