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建构

于淑娟张培强

于淑娟张培强(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潍坊26220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德育提出的具体对策是:改革现行的德育管理模式,构建适合中职教育的“控制——引领——自觉”德育管理模式,促进中职德育管理模式向科学化方向迈进。

关键词:中职德育德育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步入新世纪,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德育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中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德育管理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致于中职德育工作进展缓慢。

一、目前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盲目求“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反馈、聚合机制,往往是大而不当,多管齐下却不能触及到根本,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简单归“一”。局限在约定俗成的框架内,可变性差,力度不够明显,品德要求与评价标准也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感。三是主体性缺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最大弊病就是造成主体性缺位与人格扭曲,这种异化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无法实际承担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产生了角色错位、双重人格。

2、原因分析

(1)德育管理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管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德育管理的实效。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德育管理体制改革:德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学校德育内容的不稳定,缺乏整体、系统规划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陷入矛盾与困难之中,新体制建立过程中旧有体制仍发挥着很大的惯性作用。

(2)德育管理的运行环境欠佳。第一,传统的德育管理观念。实际工作中,许多学校管理者仍然持有传统的德育管理观念,方式陈旧,务虚重于务实,照搬照套重于大胆创新,“部门”作战重于系统协作,教师严格管教重于学生自主教育;在德育评价上,结果重于过程,定格的约束性评价重于激励的发展性评价。第二,德育管理队伍素质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三,德育管理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利用。

二、“控制——引领——自觉”的德育管理模式的建构

这种德育管理模式是:德育管理者依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德育管理体制,选择贴切学生实际的方法,将国家、社会所提倡的较为合理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体系传授给中职生们,让学生把它当作知识掌握下来,并在教育者创设的道德冲突、自身的道德生活中去应用之,产生认同感,最终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信念。

1、“控制——引领——自觉”的德育管理模式把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作为重要突破口。这种德育管理模式符合中职生学生的实际需要。中职学生由于知识和经历上的原因,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叛逆心理很严重,还不能较好地辨别对与错、善与恶、荣誉和耻辱,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作为德育管理者,要了解到这种实际情况,在德育目标的规划、德育内容的选择及德育方法的实施方面都要加以正确的控制和引导,传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引导他们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最终达到一种德育管理上的“他律”到“自律”。

2、“控制——引领——自觉”的德育管理模式重视学生的品德需要,视学生为个体品德构造的主体,但并不是以此来否定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要通过其主体性的发挥,控制和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不甚成熟、不甚完善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的保障。同时,教师主体性发挥得合理与否,又取决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如何。

3、“控制——引领——自觉”的德育管理模式强调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交互作用,把“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统一于学生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控制”是为了传授社会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认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准则,而不是为了钳制学生的一举一动,不是追求简单“划一”的德育效果;“引领”注重学生内部丰富的道德需要,尊重学生人格,倡导平等和睦的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生真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触动,将道德认知带离“无情”的唯理性世界;“自觉”是指学生在恰当的引导下,经过独立思考,做出自己认为更为合理的道德价值判断,追求更为理想的道德境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4、“控制——引领——自觉”的德育管理模式坚持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并重。这种德育管理模式最关心学生品德的自觉养成。引领学生自觉自愿地在道德实践中运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磨练、自我陶冶,进而形成强烈的道德追求和稳定的自制力,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实践证明:各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控制——引领——自觉”的德育管理模式在德育管理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当然,任何德育管理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控制——引领——自觉”的德育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2。

[2]关于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1.1.18第1版。

[3]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