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走进语文世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让情感走进语文世界

王秀春

一、情感内涵

说话、讲道理、写文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一个抒情的过程。要想抒情,就必须有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万物之于内心的价值反映。内心情感的释放,是一个解开心灵枷锁,清除各种情感压抑的畅快过程。情感,作为主体对自身需要与外界物相互关系的一种评价态度在课文中的呈现。我们如何去体验这种情感呢?这就要求我们扮演各种角色,在课文中体会“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才能揭示课文的真正内涵。

二、呈现情感的交往平台

1.联系现实生活,与课文对话。

学生应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自己的生活世界与课文的世界展开对话,找出相应的契合点进而把课程资源与现实生活进行联动整合。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确定具体的对象,明确对话动机。然后,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对话。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课文等展开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对话中,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往的人或事,找回自己的儿童快事,在课堂上联手互动,共享生活愉悦,让情感萦绕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2.还学生一个自由空间,打造宽松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课文的情感作为作者的心灵写照,可谓是真实的。如何让学生去体验这种真实的情感?想必是困难的,这就要使学生在走进课文世界,体验课文情感时,思维必须是畅通的。要使学生的思维畅通无阻,就必须去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还学生一个平等、民主、自由的空间,给学生营造一种关怀情境。而这种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因而“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差异,还学生以自信,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顾虑的情况下,任其思维奔流折射,思想相互碰撞。让整个课堂在充满辩论的声音中产生新的观点和看法,才能使课文的真实情感在富于感染力的关怀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所认同,接受,产生共鸣,让学生紧闭的心扉尽情释放,让他们的生命在充满欢笑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更加丰盈生动,绽放光彩。

三、情感投入,产生心灵共鸣

情感是唤醒学生的最好武器。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热土,一方情感的天空。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情感,作为内心产生的情,侧重于情中的爱,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他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教师教学用语的情感投入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强大推动力。在课堂上,教师是用语言来推动教学进程的,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不断地给学生以刺激,鼓励。情感化的语言可以激情,激趣,激学习动力。如《春》这一课,老师一开始就这样说:“同学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想看,在你们的眼前能否出现春光明媚,小桥流水,芊芊细草,徐徐微风,绿满天下的美景呢?一提到春,你们会不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呢?好,我们今天就走进朱自清先生所描绘的《春》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丽。”在这段导语中,老师融入了对生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带着激情去学习,岂不更愉快。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情绪自然高昂,学习动机便油然而升。可见,在课堂上常常需要老师投以情感化的语言,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为课堂奠定情感基调,激起学习高涨的学习热情。

情感性语言是推进学生感知、思维等智力活动的动力因素。要想使学生从心里想学、爱学、学得津津有味,需要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上投入情感,注重课堂氛围的调控,尽力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形成与课堂内容相应的兴奋和谐的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感染性,努力使自己一言一行都让学生感受到满腔热情和一片爱心,让课堂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现象极为复杂。既涉及到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又涉及到外部影响,既有学习的内容问题,又有方式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感知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在人作用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语言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是促使学生感知的主要形式。融入情感的语言必然会对感知起到推动作用。以《春》为例:在分析“春草图”时,老师可以问:“写春草怎么写呢?作者一开始就写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是哪一个词表现的呢?”学生齐答:“钻!”老师接着讲:“开始写小草偷偷地,在人不知不觉中从土里钻出来,春回大地,绿满人间,人盼春天,草也盼春天。从泥土中钻出来的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草长的这样好,人也很快乐,所以孩子们更高兴了: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真有一番情趣!”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兴奋起来,在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刺激下,自然会感受到春回大地的美好,了解小草富于生命力的情态,自然会热爱春天。另外情感性的语言能帮助学生思维。思维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有人把思维称作“内部语言”。情感性的语言能激活学生的内部语言,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规律,进行综合,概括,加深了解和认识。如在《藤野先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把握爱国主义这条暗线,就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的各个地点及相关事件,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教师情感语言的点播下,让学生悟出作者为什么一次次的换地点?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悟出两条线索:交往是明线,爱国主义是暗线。这一明一暗,有机统一,巧妙融合,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内容与形式的巧妙安排,是这篇作品的一大特点。从情感性的语言中描绘散文的内在规律。

教学语言的情感投入为的就是让形散的思维活跃起来,让知识殿堂中洋溢着教者与学者共鸣、共振的和谐音符。无论多枯燥呆板的知识,只要融入了情感因素,便会活泼起来,形象化,便能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课堂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永恒的心灵对话。“大教育家张伯苓说过,‘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灵感和积极性,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自信心确立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学生的眼中的世界是绚丽的,他们的见解具有独创性。正是这些奇妙的思想火花,照亮了课堂,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语文课堂是通过“对话”、“情感”的宣泄来显情感人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克服死板硬性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深入钻研课文,品读玩味,与课文对话,进入角色,让自己的心通过作品与作者的心灵发生共振共鸣,然后通过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最后,才能在课堂上通过以声传情的朗读,采取多种富于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手段,动心动情地教学,在作者、教师、学生情感共鸣的良好气氛中轻松愉快地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要想让情感支配课堂,就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时实施与之相应的情感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处于昂奋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变成学生张扬个性的智慧舞台,倾诉心声的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