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证“治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浅谈临证“治人”

孙明著

孙明著

(平昌县人民医院肛肠科,四川平昌636400)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

《内经》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意思是在疾病的治疗中,病人所患的疾病是最根本的,医生的想法和做法都应符合病员的实际,医患之间关系必须摆正,必须协调,否则难以制伏邪气。因为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的东西,它们都存在于具体的病人身上。人是具体主观能动性的,而且除了病理生理的共性规律外,尚有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个体特异性,因此临证治疗不但要因病制宜,而且要因人制宜,即是说:既要治病,更要治人。

所谓治人,就是根据病人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予以适宜的治疗,以利治病,加速病愈。

《温疫论.老少异治论》说:“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几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其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何况误用也。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以权,勿以常论”。可见不同年龄的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是不同的,治疗用药亦当有别。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易寒易冷、易虚易实、传变迅速,因此治疗忌投竣攻,用药宜精、轻、清、灵,少补。而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虚证宜补,有实邪攻邪当慎重,药量较青壮年轻。

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妇有经带胎产,男有精气溢泻等。妊娠用药有妊娠禁忌,产后要考虑到气血亏虚及恶露等,男要注意养精血等等。

前人有:“膏粱之体”与“蔾藿之体”之别,即体质强弱有不同,尚有寒热偏盛和禀赋之不同。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阴盛或阳虚之体当慎寒凉;体强者药量宜重,体弱者药量宜轻,至于“牛刀杀鸡”、“杯水车薪”俱不相宜。《灵枢.论痛篇》说:“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素问.血气形志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针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说明疾病不同,可反映出不同的情志改变,又要以不同的方法治疗。

情志可以致病,亦可治病。《素问.五臟别论》:“……恶于针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问.经络别论》:“勇者气行则已,怯过者着而为病也”,说明信心、意志和精神均与疾病的生成和疾病的治疗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卒然强烈或反复持久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或病情加重。如:高血压患者,遇事恼怒,肝阳暴涨,血压上升而发眩晕或晕厥等;心脏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而病情加重或恶化。然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

精神治疗是一种技术和艺术,中医临证特别重要。日常实践告诉我们,临病人,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和服务态度,若能使病人精神舒畅、气机调和,充分调动病员自身的积极性以克服消极被动接受治疗的局面,使之有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心和安全感,活跃机体自身的抗病机能和修复能力,以增强对疾病转归有决定性影响和内因作用,从而促进疾病的痊愈,这对于慢性疾病尤为重要。否则如象消极悲观的郁闷情绪长期不解,则正气难以恢复,即如《内经》传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年轻中医为何难以旗开得胜?诚然与病人的主观观念和精神情志攸关。古人曰:“哀莫大于心死”,给病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轻、经验少,因此就没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也就不愿拿生命来玩游戏,避而远之。更医已尽或迫不得已而就少医者,亦是勉强,试试的心理,忧心忡忡,顾虑重重,精神不治,自身能动性降低,即使药证相符恰当,亦难收十分的效果。服药之后,若有效果,也许会以为疾病简单;若病重缠绵,效果较缓较微,也许会认为该治疗有误……实为少医治病艰难之一斑也。故少医当以和渴的态度,耐心讲解劝导,一丝不苟诊察,才能取信于病人,调动内因的积极性,方可达预期的治疗目的。所谓“精神治者,病去半矣”。

药物、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和措施,固然是促使疾病好转或痊愈的重要因素。但毕竟是一种外部条件,只有通过象人体正气这样的内在基础,才能够发出应有的作用,所以最具决定意义的可以直接左右病体康复的因素应该是体内的正气、乐观的情绪和坚定的治愈信心。

明代医家李中梓曾发现有的病人甚至可以表现出:“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等对治疗非常不利的情况。再如某些疾病,小儿较成人容易恢复,这除了儿童时期生机旺盛、正气易复等原因外,这与幼儿较少消极情绪因素之干扰等特点分不开。是故临病者,治人为先,治病方效。

总之临证不能只看病,不见人,既要因病制宜,也要因人制宜。不仅要视病人的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更要注重精神情志。如何利用医生的仪表举止及诊疗性语言这种技术和艺术,取信于病人,使病人精神舒畅,气机调畅是治病的首要。特别年少的中医,除有过硬的博学医疗知识外,更要抓住“治人”这个首要关键,否则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