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策略

景汇媛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

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该教学法主要强调音乐是和人的运动模式、行为艺术、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把音乐当成学科单独去学习。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教会学生唱歌和演奏的方法,而是培养学生喜爱音乐、乐于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态度。奥尔夫认为:"良好的音乐教育必须兼顾音乐的双重意义。"中学音乐教育授课内容基本以唱歌识谱为主,音乐赏析为辅。学生与音乐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合作,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培养中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创作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笔者对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于初中音乐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加以介绍,旨在交流与共勉。

一、运用到参与兴趣的培养上

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要全身心地感受和表达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在课上越活泼课堂气氛就越活跃。由老师的引导下,必将使学生在欢快中学习,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各年级的教学是有所不同,中高年级因为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在表演时会难为情,所以在课上选择一些范围小的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课堂上可以将一首钢琴曲为背景音乐,发展成一个短小的舞台剧。例如:上课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为背景音乐,剧情可以是七个小矮人上山挖宝石的过程,因为曲式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族舞蹈风格,速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自由情感,可以表现为小矮人上山的过程和开始挖宝的过程;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可以表现小矮人挖到宝石时的雀跃等。通过这种短小的舞台剧形式将语言、动作、舞蹈相结合充分表现出音乐情感。既可以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表演,也使学生们更加清楚音乐的情感和背景。

二、运用到音乐节奏的培养上

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比旋律更重要。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没有节奏,音乐中的情感都是由节奏表现出来的;节奏将语言、舞蹈和音乐紧紧结合到一起。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占有着重要位置,节奏活动与学生们的生理、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比较直白,通俗易懂,不受任何器具限制,仅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使学生们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难度降低的。在学习音乐的时,节奏问题是比较难克服的,运用奥尔夫之后,又是另一番情况。因此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要安排一些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例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运用到音乐合奏的培养上

在奥尔夫教学中,任何东西都能作为音乐表现的一种方式,如:任意铁皮盒与橡胶搭配为弦乐器、敲击桌子或者板凳为打击乐器。这样使学生有了主动创造、发现的能力。在上课中学门可以自己制作乐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学生在制作中了解乐器的发音原理,乐器构造的原理等等,在各类乐器中最容易做的就是打击乐器了,比如易拉罐,纸杯中放沙子当散响,也可将酒盖并串起来当串铃;哪怕一双筷子就是木质乐器;可以发出声的物品,塑料桶制品可以作为鼓类乐器;当学生们使用自己制作的乐器演奏出自己设计音乐合奏让他们的体验,例如"五连音"等。通过乐器的合奏进行即兴节奏创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同时可以愉悦心情,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能力。

四、运用到即兴能力的培养上

在国内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主体。教师总是先向学生传授,讲解"为什么"或者"怎样做"。奥尔夫教学法却不是先讲"为什么",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去尝试、去认知,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首先学会"怎样做",然后再解释"为什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潜意识将不同音色不同种类的乐器加在课堂的即兴环节中,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三角铁,钢片琴等。还可以制作发明具有民族特征的乐器,这些种类乐器都是没有偏音。演奏这类乐器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可能演奏出课堂上没有提到的节奏型。例如"五连音"等。通过学生合奏进行即兴创编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而在课堂上,教师从传统的主导者变成以学生为主导者,即兴地用肢体动作或者器乐真实地表现自我。然而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如学生在念歌词时,一人一句的接龙下去,再添加相应的动作,让他们先即兴地拍手,然后拍手+跺脚,继而拍手+跺脚+拍肩,可以拍复杂的节奏,也可再加拍腿等动作;还可以老师先弹一段旋律,让学生们跟着所听到的音乐自由的活动或舞蹈,然后在旋律中插入两个相差较远的音程,(如do和la)当学生听到do的时候表演投篮,当学生听到la的时候表演原地不动等等。这种不断地变化,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力。

上面介绍了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在初中音乐教学的具体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同时,笔者也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加以介绍。实践中问题主要概括为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传播受制于中国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音乐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孔子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代表中和之美的观念,千百年来已经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而奥尔夫教学法提倡解放人性的表现方式,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自参与进行即兴的艺术活动。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人不愿意在别人的面前表现自己。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学音乐课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难以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传播受制于传统中学音乐课堂的常规设备。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听教师教授的知识,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没有机会去实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正好相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来实施教育。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因此,要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得到更大的传播首先要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导。

参考文献:

[1]杨月娇.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7,30(08):365.

[2]刘琼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03):212.

[3]张环,颜铁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国内研究现状评述[J].北方音乐,2018,38(09):118-119.

[4]施孝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5):128-129.

[5]李佩玉.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困境[J].戏剧之家,2018(25):164+166.

[6]苏雨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9,39(03):96-97+100.

[7]阳云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原本性特点解析及应用[J].黄河之声,2018(23):109.

[8]王偲頔.奧尔夫音乐教学法形成的方法论原则[J].戏剧之家,2019(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