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古城镇居民客栈环境之聚落生态文化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湘西地区古城镇居民客栈环境之聚落生态文化价值研究

唐琼彭倩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湘西民族建筑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反映了湘西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背景方面的鲜明特色,本文在分析古城镇居民客栈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构成要素及表现聚落生态文化的基本途径,并分析其文化价值及效益。湘西聚落文化形态在居民客栈中的的传承和启示对其建筑空间与环境空间结合的特色研究,对于现代城镇发展、建筑设计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湘西;聚落文化;客栈环境;生态文化

一、湘西地区古城镇民居客栈环境概况

1.湘西古城镇居民客栈概况

县城民居的布局是以街巷网络划分成街坊。湘西的传统村镇在当时的历史经济条件下,凭借交通的便利、信息通达、物质和文化生活丰富等优势,吸引了部分地主豪绅来此居住。这些住宅规模不大,形制规整,由几进院落组成,就成为了院宅,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个体为单位的客栈也随之兴起。

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为丘陵地带,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野兽虫蛇常隐居沟壑之中。农耕时代,由于山多地少,导致土家先民的居住比较分散。后来,随着劳动对象的改变,加之互助协作的需要,土家人逐渐通行聚族而居的习惯,进而,其居住形式不断演化,由初始单家独户的家庭式,逐步扩集成村寨的聚族式,为以后湘西传统聚落生态文化的繁衍奠定了基础。

3特殊的社会发展现状

湘西属于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州,“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境内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神奇迷离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以及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古城镇居民客栈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经济基础的薄弱和旅游资源的丰富,使得发展旅游产业成为湘西地区最大的出路,客栈也随之快速发展。但其自发式的和粗放式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造成了湘西旅游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文化的变质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的外部性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湘西古城镇居民客栈的发展。

二、古城镇客栈的构成要素及表现聚落生态文化的基本途径

(1)客栈生态文化的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

湘西自治州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属云贵高原北东部边缘地带,地处湘西北褶皱侵蚀、剥蚀山原山地区和湘西断褶侵蚀、剥蚀山地区之间,总体地势北西部高,南东部低。湘西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等级高,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湘西地形地貌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个性化发展。

2、气候条件

湘西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半年受夏季风控制,降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降水较少,气候寒冷干燥。既水热同季,暖湿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光热水同季,立体气候明显。

3、文化因素

客栈聚落文化艺术,积淀有很多纯粹的民族文化成分。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话动,如纺织、刺绣、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古城镇居民客栈形式的表层,或隐含在客栈形式之内部。

4、技术与材料因素

湘西古城镇居民客栈材料运用肌理质感与其附加在上的高湛工艺,使传统材料表面属性的作用逐渐增加。在文化性上,传统材料承载了乡愁,因其承托了地方特性与传统文化,体现了建筑的地点性和时间性。又因其几乎属于生态类材料,实时性应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站在本体论视角研究传统材料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传承、发展传统建筑文化。

(2)古城镇客栈表现聚落生态文化的基本途径

1、改造传统建筑

尽管当前大部分民居己经失去传统建筑的样貌,但仍有一些乡土特色显著的传统民居被完好的保留着。可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进行基本改造,使其具备客栈的功能之后,招待过往的游客。当然这种改造应尽可能保护建筑的原始形态,使主人的生活状态不受影响,这种处理手法能使游客感受到最纯粹的地域文化。通过翻新或改造的家庭客栈,一般投入成本较低、舒适度有限,却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域特色,同时这样的改造工程也是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2、振兴地方风格

又称为“振兴民俗风格”,试图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着重强调地域特色的保留,属于地域主义范畴。设计上尽量保留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与形式,对传统与地方建筑进行简单处理,去除其中琐碎的细节部分,着重突出传统特色。湘西古城镇居民建筑基本采用纯粹的传统建筑特征,对建筑形式进行强化,吸取民族建筑的形式特点,建筑的细节部分进行简化处理,突出湘西地区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3、发展传统风格

发展传统风格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对传统、地方建筑典型符号的运用,来强调民族、地方风格。与振兴地方风格相比,设计手法上更讲究符号性与象征性遵循传统的方式风格的适用范围。这种处理手法不仅能更好的适应乡村客栈的功能需求建筑结构不一定,扩充传统建筑也是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建筑的重新演绎,以现代审美理念对地方建筑中的典型符号进行再创造,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三、湘西客栈的聚落生态文化的文化价值及效益分析

1、聚落生态文化的景观价值

作为一种特定的形态和文化,湘西古城镇居民客栈聚落生态文化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与过程

聚落生态文化一般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形式及相应的自然地理地貌及人文背景,这种专有的形态体现出景观的特质。因为大多数聚落空间不是短期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阶段性特征,就总聚落生态建筑而言,不同聚落有各自的营造方式与法则,这些独特的建筑过程体现出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其美学及景观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色彩与肌理

由于自然及人文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民居聚落在色彩和表面肌理上有各自特点,与现代建筑聚落生态文化的效益分析风貌差别较大,所用材料及施工工艺各不相同,在不同环境演变中,形成了独自的建筑外观及表面肌理,如多样的花石墙、不同的土坯墙、不同的色彩搭配,瓦面纹理等,这些与众不同的表面特性在长期的生态选择中均体现出明显的景观特性。

3)对话与交流

不同区域的民居聚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等多个层面体现出不同的交流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交织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作、习俗及与自然事物的联系之中,只有融入当地文化中才能够深切体会,这种交流的方式本身蕴含着深刻的聚落文化,是引人入胜的景观特性之一。如吞口,是湘西苗族民居特有的做法,湘西苗家房屋,前后出檐较大,堂屋门前有意留下一片空地,使堂屋门处两侧,檐柱与金柱之间,形成一个凹形“吞口”。与周边的村居、自然山岭,通过作息的用途,似在与人进行着默默无声的交流。

4)文化落差

聚落生态文化的生态特征还体现在其内部存在文化因子的生态位势差,体现在表象中,最明显的就是区域差别,特别是这种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差异,由于在文化上存在较大的落差,成为文化生态旅游的最大诱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趋同而导致文化落差的缩小,意味着聚落生态文化的衰落和文化价值的丧失,如何保持这种位势差,则是聚落文化保护与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2、聚落生态文化的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聚落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研究人文历史、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历史依据,它对世界人居文化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经济效益。景观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存在就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聚落文化大多落后于现代科技文明,且由于历史自然的变迁及人民对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这种文化形态的存在出现了危机,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如何用文化及景观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维持这一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则是发展居民客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湘西聚落文化形态在居民客栈中的的传承和启示

(1)文脉传承“记忆”

1、自然环境

在湘西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表现为尊重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就势、依水而居。湘西地区的“天人合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共存、和谐共生。

山地地区聚落按照等高线依山就势,自然排列,利用高差修建绿化景观,营造聚居内部居住环境,从而减少房屋建设过程中土方量等施工费用,同时防止因过多人工干预环境,使得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人为灾害。

2、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一词是由挪威著名的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的。同样,本文中强调的“场所精神”是对湘西地区汉族古村落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对聚落大家族、大姓氏等宗族文化的血缘认同感。古村聚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社会上对家乡地域认同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最基层的古村聚落单位中,保留其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尤其是祠堂、庙宇、宅门府邸等建筑,修整家谱、编写古村落历史发展手册,对大家族大姓氏且目前子孙后代众多的族人进行“认祖归宗”的文化举办地域精神性活动,都是增强“场所精神”的重要举措。

3、历史文化

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其人文风俗、民族文化、生活习惯都是该地域在千百年中,本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不断更新的产物。如果说建筑形态是具体的存在,那么其历史文化就是古村聚落的活灵魂。

对其历史文化继承与发展,相关单位可将带有重要价值的古建进行保护,整改为旅游参观场所,在街口竖立旅游平面图,街内结合路灯、井盖、垃圾桶等城市家具进行文化特色装饰。

(2)客栈传承“空间”

1、空间功能

空间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然后以庭院为中心,以廊子和墙为纽带把它们联系为一个整体。我国的民族建筑空间,为追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意趣,把建筑与自然环境更紧密地配合,因而更加曲折变化,丰富多彩。

湘西地处边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地城镇地势多山多水,风景独特,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反映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和谐态度。它们深受道家哲学思想—人与自然“契合”。加上人文和乡土文化的润色,给这些边城古镇蒙上了一层神秘、质朴并带有山野之情的浪漫情调。

2、建筑形态

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地势呈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房间可以不方,院落可以不整,也不默守常规的结构逻辑。空间形态体现出一种洒洒脱脱、随心所欲、粗放浪漫的情调。如吉斗寨某宅四开间房屋仅卧室加以围隔,其它各部力融于大而敞的空间之中,空间使用灵活自由。而在景区或是文化展示活动场所,将其按照1:1的比例,原封不动的复刻,是后人们对其传统建筑形态最直接的传承和认知。

3、建筑文化

为争取更多的可用面积,由于地形和邻里的原因,地形平面常为不规则形。为争取居住空间,房屋则随地形蜿蜒曲折,寸土必争。在集镇或村镇中,不管地形如何不规则,居民客栈也完全依巷和邻里所限定的地形而建,以尽量争取更多使用面积。在遇到地形问题进行巧妙处理,将劣势地形转化为可利用地形等其他形式进行处理,那么在省工省力的基础之上,增添了建筑文化的品味。

(3)湘西聚落文化形态对社会的启示

聚落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及发展演变的规律,认识到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践中不可操之过急,应树立大境的观念,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利用和建设,使之能够成为惠及子孙后代的永久财富,以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健康发展。

结语:

聚落生态文化在带给游客全方位地方特色体验的同时全面提升了景区的旅游品质。因此,古城镇居民客栈作为景区美景的组成部分,其建筑及空间内容个性鲜明,室内外风格传承原有的民族风格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住宿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客栈,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在生态文化环境的上注意融入民族特色及历史内容,使之融入湘西旅游特色,形成独具湘西地域特色的民宿,做到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和展示湘西独特文化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陆禹杭.当代建筑形态特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2]姜轶.基于本土特质的村落乡土建筑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3]负生磊.旅游景区规划中建筑的乡土性探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4]樊欣,王衍用.国外乡村旅舍开发与经营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6,(03):47-52.

[5]刘慧贞民居旅馆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与作用[J].市场论坛,2005

[6]吴良墉.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7.

[7]李建华,张兴国.从民居到聚落:中国地域建筑文化研究新走向一以西南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10.(3):83.

[8][美]拉?拉普卜特,张玫玫译.住屋形式形式与文化.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79:8.单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D].清华大学:72.

[9]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一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

[10]李团胜.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J].生态学.199.16

[11]郝时远.民族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C

[12]范国睿.“文化生态”与“教育发展”论纲阴.教育探索[M]..2001,(4):5-8

[13]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8):5-113

[14]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田.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M].16(4):20-24

[15]韩永学,王妍.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闭.哈尔滨学院学报[J].2002,23(3):127-132

[16]吕拉昌.文化生态学与民族区域开发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M].199511(4):56-59

[17]胡炳章.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流程略论—湘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之一[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53-56

[18]温又刚.建筑空间的功能与形式[[J],有色金属设计1998VOL.25NO.35678

[19]郑榕玲.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含蓄美[[J],装饰,2003.11总第127期143150

[20]辛克靖.贵州少数民族建筑艺术[[J],建筑和结构,2000.108398

[21]强仲麟.浅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期'7485

[2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88年7275

[23]长岛孝一.王炳麟译.当代乡土?传统建筑的现代化[M].华中建筑,1998.VOL.16NO.1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