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1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

刘珺孙巧凤

刘珺孙巧凤(辽宁大连市中心医院116033)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5-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CCU病房2008年9月—2009年10月共2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进行心理护理的情况。结果通过心理护理,能有效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顺利接受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急燥,大部分病人对于监护病房的各种抢救设施及对其频繁检查和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悲观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对治疗和病情的恢复会产生负面影响。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运用医学及心理学知识进行安慰、启发和说服,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寄予希望,并且在了解病情和处置时,态度和蔼,技术娴熟,解决病人所需,使其情绪稳定,有利于康复。

选取我院CCU病房2008年9月—2009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取适当而积极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为目的,心理护理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44例,均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其中,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145例,保守治疗99例,合并心力衰竭20例。

2.心理护理措施

2.1认识心理干预:在住院过程中,应根据病情有计划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相关此疾病的发病机理,常规治疗方法,良好心理姿态对病情的影响。正确了解患者出现的某些症状是在应激情况下产生的常规心理反应,家属应予以理解及接纳,提高家属对此病症应激反应的认识水平,纠正不合理思维,从而让患者认清自身当前状态,让家属端正认识,在患者自身及周围建立起自我有力的心理应对方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振作精神与疾病作斗争。

2.2支持性心理干预:认真做好家属工作。与家属交待患者的病情,争取得到充分的理解合作并采用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甚至与同室康复病友相结合的办法,以富有同情心,助人的方式认真倾听病人对疾病的感受,理解他们的反应。使之感到关爱温暖,增强安全患,消除孤独感,缓解焦虑抑郁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2.3疏导性心理干预:对心理障碍重又不愿说出的病人应通过谈心交流来减轻其压力,通过交谈使患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情绪得到倾诉性的释放,并给予宽慰,开导及帮助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2.4针对性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使患者产生恐惧感,活动耐力和自理能力的减弱,又使患者产生悲观沮丧心理,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护理,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

除上述常规性心理疏导和护理干预以及经治医生每日查房治疗外,病情严重者请专科心理医师会诊,必要时遵医嘱加用相关药物治疗如黛力新,舍曲林,百忧解,阿普唑仑甘。

2.5护理干预方法:①放松疗法:指导病人做腹式深呼吸15min/次,待血压,脉搏,呼吸平稳后继续平卧30min/次,听轻松音乐每日至少一次。②满足要求,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反应,并力争满足其合理要求。③加强陪护,对有明显抑郁症患者要确保其安全,防止自杀。不需陪护者,要求家属探视要勤,时间要长。④转移注意力,在经治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适当安排活动,并可通过读报、看电视、听收音机等以转移病人注意力。

3.结论

在促进心血管健康中,治疗和护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多与患者进行交谈,让患者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及主要诱因,向患者说明监测、治疗护理的目的,增加安全感。消除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积极应对能力,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通过医生选用合适患者的经济的药物,必要时将一些检查和药费的真实情况暂不告诉患者,以免增加思想负担或不配合治疗,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以争取他们的配合。

总之,应用心理护理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真正体现了运用现代医学模式开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