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腱膜挛缩症的治疗体会(附6例报告)

/ 1

掌腱膜挛缩症的治疗体会(附6例报告)

侯培利

侯培利(郯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山东郯城276111)

【中图分类号】R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108-02

掌腱膜挛缩症是由于掌腱膜的增生和挛缩引起的远端手掌和手指的屈曲畸形,又称Dupuytren挛缩。此病在欧美多见,国内少见,我院自1996年至今共收治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6年至今,共收治6例掌腱膜挛缩病人,其中男4人,女2人。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平均43岁。5例是农民,1例学生。右手5例,左手1例。病变部位:环指3例中指2里,小指1例。病程3个月-3年。治愈5例,一例功能改善效果不明显。

临床表现

纵行纤维条索2条,手指屈曲挛缩3例,手掌皮下结节1例,伴有手指麻木1例。3例手掌有外伤史,余均无外伤史或家族史。1例有20年糖尿病史。1例误诊为尺神经损伤,1例误诊为狭窄性腱鞘炎,均经手术证实为掌腱膜挛缩症。本组6例病人均采取手术治疗,5例实行掌腱膜部分切除,1例为全部切除。随访时间:3个月~15年,痊愈4例,好转2例。

讨论

病因:

病因不明,但其发病与种族,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有关。欧洲高加索白人患此病较多,亚洲人较少,黑人罕见,男性多于女性,约为4:1。多发生在中年或老年,平均年龄在50-60岁以上。遗传遗传因素明显。本病可能与全身素质有关,某些疾病如痛风、风湿病、癫痫、糖尿病、肝病以及大量饮酒者,常伴有掌腱膜挛缩。半数患者常为双侧性,个别病例同时有蟅腱膜挛缩或阴茎海绵体筋膜挛缩。Dupuytren认为本病由外伤引起。但Noble提出生化平衡失调可能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病理:

镜下观察,病变处皮肤角化层显著,棘状细胞层变薄,真皮乳突消失。早期结缔组织中有圆形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晚期只有致密的瘢痕组织,脂肪及皮肤的深层组织被挤压渐消失。Bazin的研究表明,在挛缩掌腱膜中含有增多的Ⅲ型胶原。

临床表现:

发病早期,常在换纸掌指关节平面掌侧皮肤出现小结节,皮肤增厚,皮下逐渐形成挛缩带,远侧掌横纹附近产生皮肤皱裿,并呈现月牙状凹陷。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掌指关节和进侧指间关节屈曲挛缩,而远侧指间关节很少受累。病变皮肤失去原有的弹性,变得粗厚硬韧,与深面之挛缩的掌腱膜紧密粘连。最常受累的手指是环指,其次是小指,再次是中指,示指受累较少,拇指更少。约半数为双侧患者,病程进展大多数缓慢,少数发展较快。McIndoe将本病分四期:Ⅰ期仅有掌腱膜结节而无手指挛缩,功能正常。Ⅱ期1指或数指有小挛缩,或可触到条束而无真正的挛缩,手掌皮肤有小凹形成。Ⅲ期多个手指挛缩,皮肤广泛受累,但指关节仍正常。Ⅳ期受累手指关节已有继发性改变,手内肌受累而使手指末节指骨背伸障碍,若纤维变性向四周扩散,可使手指外斜,产生冻结指,此期功能常不能恢复。本组按此分期:Ⅰ期1例,Ⅱ期、Ⅲ期各2例,Ⅳ期一例。本组治疗失败者属Ⅳ期。

诊断

本病诊断不难,但应与一般瘢痕挛缩、屈腱短缩、手部先天性挛缩、痉挛性挛缩、植入性表皮样囊肿等鉴别。

治疗:

(一)保守治疗:对Ⅰ期患者可先期给予物理疗法、激素局部注射,有时可使早期结节消失。

(二)手术治疗:

1.掌腱膜皮下切断术,适用于掌腱膜索条状挛缩,。本法操作简单,但术后复发率高;且因皮下分离广泛易引起术后血肿、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不宜采用。

2.掌腱膜部分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掌腱膜索条状挛缩并以累及手指、近侧指间关节有挛缩者,或老年患者。本组6例患者均采取此法,最初4例中有2例(Ⅲ期患者)术后3年复发,与术后感染及病变严重、手术松解不彻底有关。总结经验,最近2例患者在切除掌腱膜后掌横纹处的切口不鏠,开放,其它伤口均一期缝合,切口以凡士林纱布覆盖后加压包扎,术后隔日换药,鼓励患者作伸屈手指活动,术后3-4周伤口均愈合良好,1年后复查掌部皮肤柔软、无结节手指功能正常。应用手掌开放技术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的方法。值得借鉴。

3.掌腱膜全切除术,适用病变范围较大,功能障碍明显的年轻患者。切除所有挛缩的掌腱膜和正常的掌腱膜,包括手掌部的腱膜和延伸致手指部的腱膜以及向掌深面发出的筋膜隔。本组患者均未采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等.主编.《实用骨科学》掌腱膜挛缩症,人民军医出版社.

[2]王树寰,等.北京积水潭医院.《受外科学》,掌腱膜挛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