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物的外貌描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浅谈人物的外貌描写

邹宁宁

江苏徐州高级中学邹宁宁

人物描写的手法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很多学生认为外貌描写只能表现人物长相的美丑,在反映人物性格上,外貌描写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在多种人物描写的手法中,外貌描写常常被学生忽视。在写作文时,很多学生就完全放弃了外貌描写这种手法。这是对外貌描写的曲解。

实际上,一段精彩的外貌描写,即使是再短小,也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怎样能够使外貌描写更好地反映人物性格呢?这里,我想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一、具体细致。

写眼睛,可以具体到眼珠的颜色、目光的灵动或呆滞、眼神、眼角,写嘴,可以具体到嘴唇的颜色是否红润,饱满或干裂,张开或紧闭,嘴角洋溢的幸福或悲哀,鼻子坚挺或塌陷,大或小,鼻头是否上翘,越具体,越细致,也就越透彻,越接近人物内心。

例如:他的眼睛并不大,但眼珠却黑得发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眼神坚定而睿智,仿佛能够一眼看透世间所有的纷扰。

分析:这句话很好地反映出人物的睿智。

二、抓神态。

外貌描写中最出彩的要数神态描写,尤其是细节性的神态描写。

例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最后一课》

分析:普法战争结束后,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不许再教法语,抓住“脸色惨白”的神态,表现出韩麦尔先生沉痛的悲哀。

三、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人物性格更鲜明,突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例如: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音乐巨人贝多芬》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贝多芬头发的杂乱,表现出贝多芬生活上的不修边幅。同时更好地突出了贝多芬熊熊烈火一般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贝多芬对于不幸遭遇不屈服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例如: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抓出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所具有的线条刻板和硬朗的特点,表现出左拉的坚强。

例如: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四世同堂》

分析:这句话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课的情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学生们的沉痛和悲哀。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对比手法。运用对比,可以生动的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悲哀,给人心灵的震撼。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细致刻画了两个人物:闰土和杨二嫂。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表现出闰土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表现出闰土生活的困顿和人生的沧桑。

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变化之大真叫人唏嘘不已。

再看看杨二嫂: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四、运用议论式的语句,较为直接又为深刻地凸显人物性格。

例如: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音乐巨人贝多芬》

分析:这句话写出了贝多芬敢于挑起命运重担的抗争精神。

例如: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音乐巨人贝多芬》

分析:这句话中,“深邃”、“凝重不可逼”、“紧闭”、“略带方形”、“坚忍无比”等词语的运用,写出了贝多芬坚强、隐忍、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例如: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分析:这句话表现出左拉的坚毅和聪慧。

《祝福》中的祥林嫂应是外貌描写的典范。鲁迅先生在描写祥林嫂的外貌时,特别描绘了她的眼睛和神态的变化,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例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通过大量的外貌描写,祥林嫂的悲惨形象一步步凸现出来,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可见一段精彩的外貌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当然,如果外貌描写并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亦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那么,这段外貌描写则是失败的,还不如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