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系统观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天人合一”系统观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李璐

李璐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代先贤对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其中涉及的系统思维更是文化之大成,思想之精髓。“天人合一”作为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体现着传统系统思维的重要价值,内涵丰富深远。本文将“天人合一”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梳理“天人合一”蕴含的生态系统观点,进而探究“天人合一”对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系统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一、“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天人合一”蕴含了中国古代宇宙系统观、生态系统观以及社会系统观内涵,对处理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观内涵。老子将“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本身即是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宇宙就是一张规密的“天网”,有其本身的自然法则,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尊其规则繁荣,逆其规则灭亡。所以,宇宙间的天、地、人必须相互联系,共同履行繁衍生息的责任与义务。《淮南子》继承老庄的宇宙系统观,更为系统的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力万物。”[2]并将宇宙与自然界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科学史学家李约瑟非常推崇我国道家思想,说它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著名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也曾说过:“中国去构建自己的环境哲学,阐发自然之道……否则,世界上不会有地球伦理学,也不会有人类与地球家园的和谐相处。”认真梳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系统宇宙观,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系统哲学智慧,结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是我们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

“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观内涵。生态系统观主要是指用系统论的观点审视生态、自然与环境,自觉形成系统观点,造福于生态、自然与人类。张岱年在1985年发表的《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一文指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与‘天人之分’的观点是交参互含的。”“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合’有符合、结合之义。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两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①“天人合一”体现中国古代生态系统观,它把宇宙、自然、人类都视为息息相关的实体,认为天、地、人是同一的,并且相互依存。人是天地的产物,人受天地的制约,人的生理与四季、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人类社会兴衰更替也与“天道”有关。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类为创建高度文明的物质世界,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失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此基础上,重提“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的社会系统观内涵。著名学者钱穆在其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中论及“与‘天’相提并论的除‘天命’外,还有‘天文’、‘天道’、‘自然’、‘天文观’;与‘人’相当的术语除‘人生’外,还有‘人文’、‘人文观’”。钱老认为,“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天人合一”观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主要的“人文观”,亦即是其“天文观”;“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中国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②钱老赋予“天人合一”丰富的内涵,从个人修养和道德传统的角度出发,他将“天人合一”视为人生最大的目标,并将其提升到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高度;从自然观的角度出发,他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社会系统观内涵。李约瑟曾指出:“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各种道德上的问题可以从中国文化所包含的传统道德精神得到解答,中国人中的特殊天才可以在这方面影响整个人类世界,中国人的冷静头脑可用于把西方世界从它陷入的机械唯物论和唯科学主义的深渊中挽救出来。”因此,“天人合一”对解决当代社会“精神虚无”、“道德失范”、“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危机提出宝贵的借鉴意义。

三、“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严重不平衡,一味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生态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种生态保护政策相继出台,环境保护运动如火如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理论对当代视域下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均有重要价值。

首先,“天人合一”为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现代社会,人类对科学理性的一味盲从,造成了人类中心论等错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最终导致人类对自然界单向的客体化的征服和掠夺姿态,因而酿成了日趋严重的自然生态灾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生态环境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天人合一”时刻提醒了人们:人的力量并不是万能的,人类的生存必然要受到自然的限制。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如何对待自然。

其次,“天人合一”为人类寻求精神栖息的家园。物质文明的不断膨胀,使得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日趋商品化,造成人类对精神价值的日益淡化。与此同时,残酷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是扭曲,道德危机和心理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说,人也死了。因此,如何从物质世界的统治中拯救人类“灵魂”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天人合一”关注人的精神指向,提倡人们以更开阔的视野面对现实世界,寻求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使人成为具有真正自由意志的人。

最后,“天人合一”协调人与社会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同构互感的整体,它们相互促进,互相制约。“天人合一”倡导人们遵从规律,注重整体的观念有利于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老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

[2]《淮南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3]《环境伦理学:自然价值和人对自然的责任》,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注释: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第1—8页。

②刘笑敢《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再论中国哲学之身份及研究取向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

作者简介:李璐,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