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县方言中的古音遗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邯郸县方言中的古音遗迹

王潇君

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邯郸县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上都存有古音遗迹。在声母上,邯郸县方言中的开口呼零声母和合口呼零声母保留了古音读法,同时邯郸县方言也保留了尖音。在韵母上,

普通话[?r]在邯郸县中保留了古音读法。在声调上,邯郸县方言保留了入声这一调类,去声字保留了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声调调值。

关键字:邯郸县;方言;古音;遗留

邯郸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邯郸县隶属邯郸市,是典型的城郊县。其环绕邯郸市,东临永年县和肥乡县,西接武安市,南连磁县与成安县,北邻永年县,地处中原腹地,为古邯郸地区的主城区。

根据《河北省志?方言志》中的河北方言分区示意图,整个邯郸地区可以

分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晋语,邯郸县方言属于晋语区邯新片,其在声母、韵母、声调上都存有古音遗迹。本文主要以《邯郸县志》中的语音部分和近年来邯郸语音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考,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整理并探讨邯郸县方言保留的古音遗迹。

一、声母

(一)开口呼零声母的古读

普通话语音中,只有四个浊音声母为:m[m]、n[n]、l[l]、r[?e]。普通话中的零声母(以元音a[?]、o[o]、e[e]、i[i]、u[u]、ü[y]开头的音节)中,“i[i]、u[u]、ü[y]三类零声母都是从云[?]、余[j]、疑[?]、影[o]变来的(其中u[u]类多一个微母[?]作为来源);a[?]、o[o]、e[e]只有两个来源就是疑[?]和影[o]”。其中疑[?]和影[o]在《广韵》和36字母中是明显区分开来的,在《中原音韵》中已大部分合并,至《韵略易通》完全合并。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i[i]和ü[y]和邯郸县方言基本一致,而开口呼零声母a[?]、o[o]、e[e]在邯郸县方言中保留了古浊音“疑”[?]母,即保留了前《中原音韵》时(元代前)的读法。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合口呼零声母的古读

唐末宋初古代轻唇音v[v]开始从双唇音中分化出来,在《中原音韵》和《韵略易通》中都有明确记载,直至17世纪变为半元音[w],在普通话中变为全清f[f]音声母。合口呼零声母除单韵母u[u]以外在邯郸县方言中保留了古全浊音“奉”母v[v],即保留了17世纪以前的读法。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保留尖音

“声母z[ts]、c[ts']、s[s](舌尖前音)跟韵母i[i]、ü[y]或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的音节,语音学中称为尖音。声母j[t?]、q[t?']、x[?](舌面音)跟i、ü或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成的音节称为团音。”成书于18世纪的专为纠正尖团合流语病的《圆音正考》在序言中说到:“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可见当时尖音和团音已经开始合流了。尖音在普通话中变成了团音,但在邯郸县方言中仍被保留了下来,尖音字的声母读作[ts、ts、s],即保留了18世纪以前的读法。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韵母

(一)普通话[?r]的古读

“中古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在《中原音韵》里属支、思韵,它的声母已经随着[t?、t?’、?]的形成演变为[?]了,其读音是[??]。后来在浊音清化规律的驱动下;声母失落,只剩下韵母[?]。[?]发音时舌尖降低加上卷舌作用便是[?r]形成为北京话中的儿韵。”

在现代汉语中“er是个带有卷舌色彩的央元音e[?],称卷舌元音。发音时口形略开(开口度比[?]略小),舌位居中,舌头稍后缩,唇形不圆,在发e[?]的同时,舌尖向硬腭卷起。”,而在邯郸县方言中却保留了古音[?]的读法。

三、声调

(一)保留入声

古音音调分为四类即平、上、去、入,经过历时语流音变,将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变为去声,而入声被合并到其他调类中,也就是说普通话语音中入声调类消失了。而邯郸县方言保留了古音入声调类,所以邯郸县方言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在普通话中有些阴平字、阳平字、上声字和去声字在邯郸县方言中则是入声字。例如:

(1)普通话阴平字:八、泼、摸、滴、塌等

(2)普通话阳平字:拔、膜、佛、得、铁等

(3)普通话上声字:笃、渴、乞、雪、眨等

(4)普通话去声字:剧、泣、隙、这、彻等

(二)去声字保留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声调调值

所谓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普通话中的一部分去声字,在邯郸县方言的实际读法中近似上声,也就是说部分保留了去声字变化前全浊声母上声的调值。例如信、断、近、坐、市、妇等,大都是从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过来的。

四、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邯郸县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上都存有古音遗迹。在声母上,邯郸县方言中的开口呼零声母保留了前《中原音韵》时(元代前)古浊音“疑”母[?]的读法,合口呼零声母除单韵母u[u]以外保留了17世纪以前古全浊音“奉”母v[v]的读法。同时邯郸县方言中的尖音字声母[ts、tsh、s]也保留了18世纪以前的读法。在韵母上,普通话[?r]在邯郸县中保留了古音[?]的读法。在声调上,邯郸县方言保留了入声这一调类,去声字保留了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声调调值。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邯郸县方言和大多数方言一样一直都在快速地向普通话靠拢,尤其是在语音方面,因此对古音的遗留和演变情况在今后更需要并值得我们去做持续不断的记录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连廷书主编.邯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国地方志丛书?邯郸县志[M].中国人事出

版社,1993.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3]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6.(2006重印).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

[5]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z].中华书局,1999.4.

[6]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方言志[M].方志出版社,2005.

[7]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D].方言,1986年第4期.

[8]侯精一.晋语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D].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9]钱曾怡等.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D].方言,1987年第3期.

[10]袁上宵.邯郸县方言词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

[11]尹大仓.邯郸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形成[D].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12]钱曾怡曹志赟罗福腾.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J].方言,1987.03.

[13]李旭.河北省中部南部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

作者简介:王潇君(1992.10.19——):女,24岁,汉族,籍贯河南,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201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