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检验意义李云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检验意义李云霞

李云霞

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262700

摘要:目的讨论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验意义。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结论贫血患者不仅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也常有红细胞质量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从染色后的血涂片上反映出来。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应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关键词:红细胞形态异常;检验意义

各种贫血时,不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且红细胞形态和着色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形态改变可反应贫血的性质和骨髓造血功能,对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大小异常

正常红细胞大小基本一致,直径为6~9μm,各种贫血时,红细胞的大小可以发生改变,出现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为10~15μm者叫大红细胞;大于15μm者叫巨红细胞;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

(一)小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在贫血严重时,因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球形细胞的直径也小于6μm,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充盈良好,中央淡染区消失。

(二)大红细胞

红细胞的直径为10~15μ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巨红细胞

红细胞的直径大于l5μm。常见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红细胞常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

(四)红细胞大小不均

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低色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程度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二、形态异常

贫血患者不仅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也常有红细胞质量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从染色后的血涂片上反映出来。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应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一)球形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通常小于6μm,厚度通常大于2.9μm。在涂片上显示细胞体积小,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呈小球状。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HbS及HbC)等。此种细胞在涂片中占20%以上时具有参考价值。但在发生急性溶血后球形细胞可以大量破坏,使其比例减低。

(二)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的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横径/长径<0.78,呈卵圆形。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最多不超过l5%。当这种细胞高达25%~50%时具有诊断价值。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可高达25%~50%.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也可达25%。

(三)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开口的嘴。正常人血涂片中此种细胞小于4%,在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乙醇中毒时口形红细胞明显增多。

(四)靶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比正常红细胞偏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少许血红蛋白存留而深染,部分可与周围的血红蛋白连接,形似射击的靶子。在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C、D、E、S病)等疾病时,该细胞常在20%以上。在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阻塞性黄疸或脾切除后也可见到少量靶形红细胞。

(五)镰形红细胞

形如镰刀状,也可呈麦粒状或冬青叶状,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HbS病)。由于该种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HbS),在缺氧情况下,HbS分子易于聚合成长形或尖形的螺旋状结晶体,使细胞膜发生变形,红细胞变成镰形。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当HbS与氧结合时,镰变的红细胞又恢复正常形状。因此,查这种镰形细胞需将血液制成湿片,然后加入还原剂如偏亚硫酸氢钠或亚硫酸氢钠后用盖片加封(红细胞镰变试验)才能观察到。

三、染色异常

红细胞着色深浅取决于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多少。正常红细胞在Wright染色的血涂片中呈淡橘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淡染区,通常称正常色素性红细胞。该细胞除见于正常人外,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白血病等患者的红细咆也属正常色素性。染色反应异常有以下几种:

(一)低色素性

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

(二)高色素性

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三)嗜多色性(多染色性)

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灰红色。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胞浆中嗜碱性着色物质是少量残留的核糖体、线粒体等成分。有人认为这种细胞经活体染色后即为网织红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约占l%)。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四、结构异常

(一)嗜碱性点彩

Wright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故又称点彩红细胞。该颗粒是因为胞浆中的陔糖体发生聚集变性所致,正常人很少,约为0.01%。在增生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疾病时增多。铅、汞、锌、铋等重金属中毒时,因红细胞膜受重金属损伤,胞浆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变性,该细胞明显增多,常作为重金属中毒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

该细胞中含有紫红色圆形小体,大小不等,数量不一。此小体可能是幼红细胞在核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或是核染色质的残留部分。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脾切除术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血。

(三)Cabot环

在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红细线状环。有人认为该环是核膜的残留物,现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者是由于胞浆中的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Howell-Jolly小体同时时出现。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或铅中毒等。

(四)有核红细胞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在出生l周之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可见于:①增生性贫血: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低色素性贫血。以出现晚幼红细胞或中幼红细胞为多见。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②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中幼稚红细胞异常增生并释放入血,以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为多见。③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时,脾、肝、淋巴结等组织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这些组织因缺乏对血细胞释放的调控能力,幼稚血细胞大量进入外周血。各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都可见到,并可见到幼稚粒细胞及巨核细胞。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参考文献:

[1]杨肇立.李俊如.李健检验项目选择及临床应用要点2008.

[2]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