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论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王立新

王立新(大庆市第四十六中学黑龙江大庆163000)

史学界曾讨论过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众说纷纭。尽管当时人们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多种多样,但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历史动因,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越来越被证明是正确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在这里我首先引用经典作家有关生产力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论述: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08页。)

“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会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的结构,例如从农奴制中生长出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第443页。)

“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做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人类所必须的产品时彼此所发生的关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88—89页。)

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的是十分明确而肯定的。或许有人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何必大张旗鼓的宣传。诚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原理很简单,但是,在“文革时期”,“意识万能”,“阶级斗争决定一切,高于一切”的极“左”思潮,脱离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不是幼稚地把这一错误的观点理论当成马克思主义去信奉和实行吗?这个教训不仅不能忘记,而且要警惕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以改变的形式重演。因为在我们前进的历史上,无论是流血战争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会发生不顾客观条件的许可,盲目蛮干,结果给革命和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历史悲剧。由此看来,我们在研究历史发展动力的时候,重温一下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历史进程归根到底起着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就不是多余的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要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要考察历史。旧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火的使用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这是生产力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有力史证。到了封建社会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所以战争就成为最常见的历史现象。而从战争的形式和武器的进步来看,由战车到骑战直到今天的机械划部队都十分明显地体现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经典作家的论述,还是历史的考察,都证明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它启示我们,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虽然至关重要,是一切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或者从哲学上说,经济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作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态。由此,也可以说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作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问题——是形而上学地认识和把握,还是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本文结合历史,联系现实,就此发表一些浅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我们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指南,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是历史唯物论的基石。如同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一样,对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见解。然而,一部错综复杂的波浪式前进的螺旋形发展的人类社会史,从来没有遵循这种形而上学的逻辑;换言之,这种形而上学的见解无法解释错综复杂的波浪式前进的螺旋形发展的人类社会史。从历史发展观点来看,明王朝及其之前,我们中国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科技上,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清王朝又出现了历时130多年的“康乾盛世”,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我们中国不但没有首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相反老是在封建主义社会形态中昏睡;而生产力远没有我们发达和经济总量远没有我们庞大的西欧,却首先进行资本主义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且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强盗式地对外扩张,把我们中华民族打了个落花流水,使我们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之中。要合理地解释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要对过去的和未来的人类历史发展作出合理的说明和预测,形而上学的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是不行的,必须付诸辩证的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

对于我们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来讲,找准这种矛盾的特殊性,从而制订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生死攸关的首要问题。我们党通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总体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条基本路线,既依据历史唯物论,又符合历史辩证论,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论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是历史唯物论的基石。这种社会历史决定作用既是普遍的绝对的,又是特殊的相对的——普遍和绝对寓于特殊和相对之中。

二,根据这一辩证逻辑,在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上,我们既要看到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作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也要看到这种决定作用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倘若我们只看到其普遍性绝对性而看不到其特殊性相对性,就会陷入机械唯物论;反之,倘若我们只看到其特殊性相对性而看不到普遍性绝对性,我们就会陷入历史唯心论。这两者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从而是不能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的。

三,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正与负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变革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而代之,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比较完全地统一,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比较和谐地相处。

四,生产方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技术,则能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推进历史的进程,经济发展稳定了,人们就会安居乐业,政治才能稳定,整个国家才有强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