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史及其设计理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史及其设计理念

胡宇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文字的出现,相应地出现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文字载体的逐步推广应用,自然产生了收藏和保护这些载体的需要。从而,图书馆作为载体的载体应运而生。

关键词:现代化;以人为本;模数;建构

前言

据西方史料记载,公元前1250年,在人类文明发达较早的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就曾在底比斯城建造过图书馆。古罗马也在公元前33年开始建造图书馆。罗马的图书馆极度奢华,且功能单一,仅向贵族开放。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学家维特鲁成在《建筑十书》一书中曾明确提出:“图书馆一要方便阅览,二要防潮,以利保管”。当时的图书馆均与神庙相连,皆为砖石结构,内部空间十分狭小。13世纪到16世纪末,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科学发展。同时,源于我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传到了西方,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西欧各国纷纷掀起了建造图书馆的热潮,并且形成了古老的“藏阅合一”式的开架阅览方式。

1图书馆发展的历史

1.1西方图书馆的发展

19世纪,经历了西方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传统图书馆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进而形成了“藏一借一阅”的分功形式,它是西方近代图书馆的传统形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开始了新建筑运动,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羁绊,摈弃折衷主义,注重功能,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净化建筑形式。图书馆建筑也摆脱了传统砖石结构与厚重墙体带来的封闭性,从而出现了结构轻巧,空间灵活开放,功能合理的现代图书馆的雏型。

1.2我国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建立过皇家藏书机构,用以藏书或保管档案。现存最久的是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的北京皇史穹。此外中国是诗书之邦,逐渐出现了由私人营建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它采用江南民居的形式,融合造园手法,开创了“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先例。然而,直至20世纪初,我国各省才开始建图书馆,并且多为对西方图书馆形式的移植、借鉴。

2现代图书馆建筑

2.1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特点

(1)以人为本

关注人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基本宗旨,强调“以人为本”,这是与“以书为本”的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区别。现代图书馆的宗旨是为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要给人心情安定的读书环境,给人一种安静的可舒缓紧张情绪得以休闲的空间,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场所。

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人具有领域性,即人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对其占有的空间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范围,如果这个最低限度都不能满足,就有拥挤感和不安全感。就像我们拥挤在嘈杂的车站,人的心情非常烦躁和紧张,想尽快离开,而理想的图书馆是读者进来了就舍不得出去,在这里读书是一种享受。

(2)图书馆的空间由封闭固定型走向开放灵活的空间

现代图书馆建筑大开间开放性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小面积分割封闭的模式,严格划分的藏、借、阅三大空间被打破,代之的是较灵活、紧凑而多样化的平面布局。这就要求统一开间、层高、荷载,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图书馆工艺和功能的转换。在结构造型与建筑设计上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还可采用无梁楼盖或模壳密肋楼板,尽可能做到大柱网、大空间,向模数式设计方向发展,并尽量采用轻质隔墙进行灵活分离,打破藏、借、阅固定的空间区划,平面力求自由简捷,造型新颖亲切,能反映建筑个性和时代精神。

(3)图书馆建筑由设计的纪念性转变为设计的适用性

传统图书馆强调左右对称、空间高大、庄严宏伟,讲究装饰。现代图书馆以用为主,从功能出发进行设计,讲究实用、经济、高效;平面紧凑,空间舒适;重视节约能源,不追求高大空间,造型简洁。注重实用性、经济性、社会性和环境效益。同时,受到建筑多元化思潮的影响,现代图书馆形式多样,既有现代建筑特点,又有地方色彩,多元共存,不拘一格。

2.2现代图书馆的人文化和艺术设计

随着人类跨入信息社会,文化观念及价值体系将发生很大变化,它必将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方向,这些变化表现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的创作观念;知识价值规律与信息审美观的建立;注重多元化、个性化与推崇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倾向;以及图书馆网络化与注重高技术、高情感相结合的建筑等方面。

(1)丰富的形象构造

图书馆是建筑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体,它不仅能满足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物质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具有感染的建筑形象。现代图书馆的外观造型将更加充分地体现文化类建筑性格与特征,体现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并与周围的历史文化环境协调并持续发展具有新意、高品格,具有时代感,与周围环境共同渲染文化气氛,强调文化内涵。

(2)多元化与个性化

建筑内容赋予建筑形象一定的个性特征,这是建筑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一面。无论是圣洁高敞的北京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宏大高耸的哥特式建筑,无不体现各自的建筑性格。图书馆建筑的艺术形象是特定文化建筑个性的体现,取决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取决于读者特征。现代图书馆建筑形象将告别那种缺乏个性特征的“方盒子”式单一形象,外部造型将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图书馆的外型和装饰应表明它是一个安静的文化学习中心,它的建筑形象应有益于感染读者去学习和探索。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所表现的特点不同,前者具有浓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后者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公共性,至于少儿图书馆应着力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3)民族与文化的象征

现代图书馆建筑十分注重对民族性、地域性的理解,在大胆吸收国外建筑文化、设计理念的同时,注重延续地域文化脉络,挖掘建筑本身的文化精髓,恰如其分地融合中西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格。这种地域风格也应该是在进化中的,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如同中国书法讲求的“精气神”,是在变化中摆脱了形的羁绊,升华为意境的。

2.3现代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方式:模数式图书馆与模块式图书馆的比较

(1)模数式图书馆

模数式图书馆是针对传统图书馆缺乏灵活性这一弊端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图书馆的布局模式。所谓“模数式设计”是指不带天井、形状方整、柱网统一的块状布局。它使读者和书籍的关系更为密切,实行开架;可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空间具有使用的灵活性。模数式平面柱网整齐,层高、柱网、楼面荷载三统一,使用灵活、可变性大,室内空间流动畅通,并结合人流路线和使用要求,灵活安排,保证了大空间的弹性使用。结构系统简单规整,适应工业化要求。

模数式图书馆仍有其局限性:如建设和使用费用高昂;“灵活性”既是模数式图书馆的优点又是缺点,模数式图书馆的任何空间都可以阅览室、书库或办公室,这就必然会出现做任何用房使用时都将缺乏充分的适用性;空间组织的无序性;缺乏空间的多样性;缺乏与环境的有机关系等,势必会造成新一轮国际式的方盒子!

(2)模块式图书馆

“模”是指模数式设计;“块”是指功能块,即按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分区。模块式图书馆设计就是把“模”与“块”结合起来,不同的功能块可以按其空间需要设计不同的结构柱网。主张按功能分区进行模数式设计,即“功能块”的组织,这些分区之间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分区确定荷载,分区设计柱网,分区确定层高,统一规划设备分区实施。必要的功能分区包括入口区、读者区、研究区、基藏区、办公区、公共活动区、技术设备区等。

模块式图书馆具有更大的空间使用灵活性,更有利于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节约能源,采用分区模数化有利于扩建和增长。模块式图书馆一改模数式图书馆的呆板外形,其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可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与基地状况,并易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建筑形象。模块式图书馆的设计模式在我国目前是切实可行的,有很大的优越性。

3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

建构学(“Tectonics”)正在成为中国建筑师日益关注的问题。“建构”tectonic一词不能被缩减为纯客观的建筑实在,其古希腊词根tekton同时拥有着“技术工艺”与“诗性实践”的双重含义。

“建构学”不是“建筑物”实在本身,甚至也不单是一门关于“建筑物”的学科。被称为“建造诗学”的“建构学”还是一种知识状况,一种关于建造的话语。在当代中国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建构”的作品尚未出现之前,建筑师已经开始通过写作、集会和探索教育改革积极创建了大量的关于“建构”的知识分子话语。这从一开始便界定了中国当代的建构文化并不是走向土著部落的纯自发性的“没有建筑师的建构文化”,也不是单纯以实际建构行为和建成的作品展开的客观事件,而更多地从建构观念、建构话语或者说是对建构意义的学术谈论开始的“知识行为”。

正统建构学反对装饰的中心论点是建筑的“建造”赋予建筑学以自足性,使之与绘画或舞台布景等图像艺术有根本的不同。建构是“本体性的”(ontological),而绘画或舞台布景则是“表现性的”(或译作“再现性的”)(representational)。

实例:“建构”的面砖。张永和的重庆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可能是中国当代建筑中唯一主动检视“面砖”的建构性表现的建筑。该建筑为一栋多层框架结构,外墙采用了轻型混凝土砌块填充并由装饰性的小混凝土砌块作外贴面。使人们在视觉上获得一种“实墙”荷载自上而下连续传递的错觉(实际上按框架结构的构造,外墙的荷载是由各层混凝土梁出挑角钢过梁分段承担的);整个外墙都有意地无意给人一种承重墙的视觉感受。唯一的转机是透过“实墙”上的各孔洞,人们会从侧面发现由混凝土砌块砌筑的“实墙”的厚度仅有约100mm,其余侧墙面便是白色或灰色粉刷层,这直接揭示了小混凝土砌块所起的装饰表皮的作用。

4结语

“建构”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也没有预设的本质。在理性界定的建构学的基础中、边界上甚至概念框架内部,总是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界面和紊乱的能量-因为“建构学”不仅关注建筑物,也关注如何建造建筑物,关注在背后支撑建筑师进行建造活动的各种建筑观念。

参考资料:

[1]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李良平.论图书馆建筑的现代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5(01)

[3]黄雅琴.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环境美[J].现代情报,1997(05)

[4]杜克.中国图书馆建筑集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