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育

吴英俊

吴英俊WuYingjun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宁波315806)

(ZhejiangNingboCityBeilunDistrictExperimentalPrimarySchool,Ningbo315806,China)

摘要:音乐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中外音乐教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革新,学科综合以及多元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阐述如何更加全面的贯彻新课标。

Abstract:Thenewreformofmusiccurricularreflectedinidea,content,method,wayandevaluationsystemofeducationtoadaptthedevelopmentrequirementofqualityeducation.ThispaperdiscussedthedifferenceofChinaandforeignmusicteaching,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yntheticalsubjectandmulticultureetc.,describedhowtofullyimplementthenewcurricularstandard.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创新

Keywords:musiceducation;newcurricularstandard;educationcre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312-02

0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新世纪的今天,目前的音乐教育手段和方法等已经满足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了音乐教育的改革,而创新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根据新旧标准在各方面的变化,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认为这些变化可以归结为三点,并据此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提出一些观点。

1中外音乐教学的差异

1.1对音乐的感受比单纯技巧有价值中国学生很早就进入专业训练,年轻时通常都比西方学生的演奏技巧高;而西方学生对音乐的整体了解和感受更深,对音乐史和文化背景的知识更多,视野更广;中国学生的独奏能力相当好,西方学生有较多的协奏经验;西方学生阅读新谱的能力稍强于中国学生,但中国学生有非常敏锐的听力,耳朵的训练非常好。皇家山音乐学院院长保罗·道尼恩说过,人们相信人类的精神能通过艺术得到最真实和彻底的表露,他们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质。而一些内行人反映,我国一些音乐教育机构,往往将音乐教育简化为一种乐器教学和技巧训练,而过度技巧化使学生只会按乐谱弹奏,不能深刻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1.2学音乐不应为了一块“敲门砖”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钢琴训练往往视同“敲门砖”,使之成为升入自认为好学校的捷径。一些专家介绍说,在美国、日本也都有一些父母会让孩子学习音乐,但训练的目的却完全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能在艺术训练的过程中获得创造力和感受力,这些孩子今后可能是做医生、律师或宇航员,未必去当一个钢琴演奏家。日本人要求孩子研习钢琴,是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因此,一些音乐教育专家指出,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面素质培养的魄力,不仅仅是为了造就音乐家,而是要着眼于下一代的综合素质。

2重视音乐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战术性方法。它是对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发展其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内容与教学对象选择合适教法,不仅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而且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需要。

2.1口诀教学法学生们在做“找领袖”等游戏中,边玩边念口诀,“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电子琴教学中,可把指法要领编成口决“指尖站、手掌圆、手腕稳、双臂通、肩松驰、两手撑”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它启示教师可以让口诀法迁移运用到教学中,对掌握知识技能具有较好的作用。

2.2生活引入法小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很喜欢观察大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例如:教学生民歌《劳动号子》时,先让学生看船夫号子的录象,学生们看到渔夫拉着纤,唱着有力的船夫号子,一下子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也自然明白了号子来源于劳动,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2.3形象体验法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观察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通过形象学习与体验,学生再唱顿音就不难了。又如教学生唱《春天》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除了用图画来引导以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春天公园里的景象。同学们通过丰富的联想,展示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在形象的支撑下,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2.4迁移法“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音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先弹后唱,电子琴有它固定的音符与指法。指法与音符一一对应,看得见,摸得着,只要弹得准就能唱得准。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2.5直观图示法在电子琴教学中,学生弹奏一段乐曲,往往需要边弹边唱。有时弹准了音位,又搞错了指法。为此,我要求学生在电子琴上贴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图”,这种“直观图示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音位问题。为了解决指法问题,我创造了“手势视唱法”,让学生边做手势边视唱,手势唱准了,指法练熟了,曲谱再上琴弹,这样“化陡坡为缓坡”,一下子解决了这一难点。

3从学习民族音乐走向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多元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条块分割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习惯于一种线性、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在学生头脑中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极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音乐教学不应该把这门学科孤立起来单独教学,应该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倡导学科综合,音乐这门学科同样与各门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歌曲的文学因素,音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地域风情等都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优化组合各项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综合达到最优化。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音乐一直是艺术家以及广大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时代特征等的重要工具,音乐也成为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段。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我们还应该向学生展示并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评价也要有所变化。

通过对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还要让他们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最好是让学生能根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对高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还有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养成一定的好习惯: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最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注意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内容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2-01-18.

[2]郭彦君.赤峰学院学报.用新课程理念评价中小学音乐教学,2007-02-15.

作者简介:吴英俊(1979-),女,浙江宁波人,现就职于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小学一级,主要研究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