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头下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

/ 1

股骨颈头下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

赵庆城吴迪

我院在股骨颈骨折应用空心钉、克氏针等固定的基础上,于2001年开始,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共176例,均收到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收治176例病人,男性107例,女性69例,本组病人左侧78例,右侧9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81岁。

2治疗及随访结果

本组176例病人中随访共127例,5年以上16例,4年以上21例,3年以上31例,2年以下59例,平均3年左右股骨颈头下骨折大多数为中老年人,本组70岁以上占57.2%,新鲜股骨颈头下骨折病人及股骨颈头下陈旧性骨不连或头坏死的病人均主诉髋关节疼痛,行走时加重,经人工关节置换后,绝大部分病人疼痛症状消失,3周后扶拐下地行走。人工关节置换远比空心钉、克氏针等内固定效果满意,术后病人卧床期间可做40°以上髋关节屈伸活动,如无其它合并症,3周后多可接近正常活动范围,本组176例病人术前均疼痛,并需持拐行走,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症状消失,并弃拐行走。见表1。

表1

随诊期例数疼痛(级)功能(级)活动度(级)

(年限)术前术后术前术后术前术后

5161-262-362-35-6

4212-361-35-62-44-6

3311-25-62-35-62-45-6

2593-45-63-463-44-6

合计:127例

注:依据AnbiguePostel疗效分级

3手术适应症及手术

长期以来,关于人工关节的应用,争论颇多,国外开展人工关节置换较早,1938年Wicles首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1958年英国Charmer普及用骨胶固定人工全髋关节,我国于1973年北京积水潭医院首次报导六例,以后上海、天津各地相继开展,后来由于并发症较多,主要为死亡率,感染率较高,Glass曾报告分别为13.4%及10%,且一旦手术失败,则任何补救手术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故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我们认为由于手术方法的改进,材料的更新,严格的控制无菌操作及抗生素的有效应用,遵循严格的适应症选择,人工关节的手术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的。

4适应症

4.1新鲜的股骨颈头下骨折

4.2新鲜的股骨颈粉碎性骨折(头下)

4.3陈旧性股骨颈头下骨折骨不连者

4.4陈旧性股骨颈头下骨折股骨头坏死者

4.5股骨颈头下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手术失败者

4.6无明显手术禁忌,年龄60岁以上

5手术

本组手术均采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尽可能保留关节囊,切除骨折或坏死的股骨头后,修整股骨距、扩大髓腔、插入人工关节股骨柄用骨水泥粘接固定,安装人工关节股骨头。年龄在60岁以下身体健壮者安装人工髋臼杯,复位满意后,尽量缝合关节囊,术后矫正鞋固定3周。

6讨论

髋关节是全身最大的杵臼关节,其负重多、活动多、范围广、由于股骨颈头下骨折治疗不当而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病人很多,股骨颈头下骨折后血运直接遭到破坏,临床愈合机会为3%左右,长时间不愈合易导致病人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丧失或障碍,从而影响了病人正常的生活,甚至因长期卧床而导致全身算爱症的发生,更甚者导致死亡,早期内固定的病人也易出现骨不连而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头坏死,需二期再次行人工关节置换,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按照骨折的基本治疗原则,使病人早期能够功能锻炼,我们认为人工关节置换对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及颈部碎折远较内固定为佳,可以早期解除病人痛苦,早期恢复功能的目的,避免了病人长期卧床而导致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卢世壁等,无骨水泥固定珍珠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实验研究.

[2]戴克戎等,多孔表面人工关节的实验研究.

[3]梁世伟等,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人工骨移植的扫描电镜观察.

[4]郭艾等,人工全髋关节的回顾和进展.

[5]ChanYs,ShihCH,Bipolarversustotalhiparthroplastyforhiposteonecrosisinthesamepatient[J].clinorthop,2000,379:169177.

[6]XenakisTA,GelalisJ,KoukoubisTA,eta1.Cementlesshiparthroplasty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femoralheadnecrosis[J].C1inorthop,200l,386: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