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响彻小学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让“读”响彻小学语文课堂

冯奕安

冯奕安广东江门恩平市恩城第一小学

摘要读,是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开发智力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多读能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可见,提高朗读水平,让“读”响彻小学语文课堂是今后一个时期语文教学的指向。

关键词朗读响彻习惯节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最常用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朗读教学一定要留给时间上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通过朗读实践,提高朗读水平。现就“读”的技巧、策略,谈谈个人见解。

一、正确朗读,形成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见,熟读成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和积淀。宋代的朱熹对朗读也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刚开始训练朗读的时候,可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还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身体坐正,书本稍稍向外斜,这样一来,读书的精神面貌就更好了。学生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语言就会直接感受、直接积累。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学生达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要提出进一步的诵读要求,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发音清晰、不唱读,不指读。文章的美,就是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的。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描写秋天的,写得很美,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素材。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感知秋天,然后在学生诵读的时候配以轻音乐,营造一种秋的气氛,并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要运用丰富的内心想象,也就是,你读到哪个场景,那个场景就浮现在你的眼前,就如同你自己亲身经历一样。学生能把自己融入到作品里面去,朗读就自然更有感情,节奏感也出来了。

在诗词教学中,中低年段的学生,几乎就是唱读,往往是为了读而读,毫无节奏感,更谈不上读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古诗的节奏掌握得不好。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在学生已经能够流利地背诵全诗之后,顺势引导学生去理解隐藏在诗歌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包括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高了一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先示范读,对诗歌节奏的划分不作进一步的解释,只是让学生认真听,听出这种节奏来,然后学生分组试读,自由读,自己去感受诗歌的节奏,再全班尽情朗读,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节奏感出来后,利用课件配以图片和背景音乐,融情入境,学生诵读起来犹如一个个小诗人,完全陶醉在诵读的美妙中。

三、用心朗读,体验情境

朗读,光读准了字音,掌握了音节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读出“神气”。所谓“神气”,指的就是领悟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每一篇文章,在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是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地去读,才能够深切体会到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的描写,学生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领会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小男孩知道自己做错事,知错能改,但作者仅仅想表达这个意思吗?显然不是。于是,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引读和提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反复练读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模拟场景,最终,孩子们悟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原来列宁是为了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才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在小男孩把灰雀还回来之后,他没有批评指责小男孩,反而对着灰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由此可见,列宁是一个多么聪明,多么爱护小男孩的人啊。不知不觉间,学生对列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读,自己悟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个性朗读,形式多样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对朗读进行形式多样的尝试。譬如:每个星期,可安排一节读书课,前半节课,由老师给孩子们诵读课文,可给孩子们读《小狗钱钱》,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们读。后半节课安排学生自主读自己喜欢的书,久而久之,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下,学生自己也爱上读书,并且有意识的模仿讲故事的腔调来读。散文的朗读,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祥和的气氛,让学生伴随着轻柔美妙的音乐诵读散文,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配以《秋日私语》这首轻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朗读,读着读着,就沉浸在秋雨带给他们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也可以训练他们的口才。对于一般的科普说明文,让学生自学,默读,然后老师提问,采取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可把课文的文字变成诗歌的形式,学生读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那种像诗歌一样的语言,浸透着浓浓的乡下气息。形式的新颖,的确能让学生的诵读情感发生变化。

五、整齐朗读,巧妙引导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是一味地命令学生怎么读,而是要通过巧妙的语言,让学生达到朗读的效果。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学生第一次读,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可引导:“‘一片漆黑’,还不够黑,谁再来‘黑’一点?”学生明白了教师的意思,自然会调整自己的感情,把这种“黑暗”的感觉读出来了。“一声巨响”,刚开始读时,也没有课文表达的效果,教师可用刚才的方法,稍作引导全班学生就会大声读出了这种“巨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告诉学生哪个词该读重音,但是通过巧妙的引导,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就是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的巧妙所在。

语文,就是要多读,读出味道。语文这门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读、吟取得,而不是靠分析。学生通过自己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人与文章融为一体的目的,让学生爱读,好读,会读,让“读”贯穿课文,响彻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李良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