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血竭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张帆

张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中药血竭,又名龙血竭,通过天门冬科龙舌兰亚科中的剑叶龙血树中进行提取,其作为一种树脂,含有多种复杂的化学成分。中药血竭的药用功效能有效帮助肝脏进行清热解毒,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其降低血糖和降低血脂的作用较为明显,此外,还能够有效促进表皮细胞进行修复等。是目前中医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味中药制剂。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中药血竭的研究情况,供读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血竭;临床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321-02

中药血竭,产地为广西省和云南省南部。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对中药血竭的记录:性温和,味略甘发咸,不具有毒性,临床上可以用于活血化癖、止痛止血、生肌敛疮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国内外的中医学者对于中药血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为重视。具体研究如下。

1.中药血竭的药理作用

中药血竭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镇痛、保护心肌、抗肺脏纤维化、改变血流、降低一氧化氮活性等。具体阐述如下。第一,抗炎镇痛功效。运用免加热工艺对中药血竭进行提取,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实验;运用传统工艺对其阵痛作用进行实验。使用扭体实验,表明中药血竭镇痛作用较为明显,扭体次数少。使用在体动物实验,表明中药龙血竭和其中包含的三种化学物质叶龙血素A、B及龙血素B,能够有效抑制非特异性神经元,当中药血竭的浓度在百分之零点零五时,这一抑制作用最大,三种化学物质叶龙血素A和B及龙血素B进行组合,也能够对非特异性神经元进行抑制。两种方法的抑制效果一致,表明中药血竭和三种化学物质叶龙血素A、B及龙血素B,都能够抑制非特异性神经元,从而有效阻断神经放电过程产生的疼痛传导,即可以用于阵痛作用。第二,保护心肌功效。实验对象为乳鼠,通过对乳鼠心肌细胞中的活力以及培养液之中乳酸脱氢酶的浓度进行测定,来研究中药血竭对于损伤心肌细胞起到的保护作用。正常情况下,中药血竭中的总黄酮对于心肌细胞的活力以及培养液之中乳酸脱氢酶的浓度没有任何影响,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或者存在过氧化物的损伤情况时,中药血竭能够使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浓度降低,从而对已经受损的心肌细胞进行有效保护,预防损伤进一步扩大,分析机制,可能与中药血竭对体内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有关。第三,抗肺纤维化功效。使用大鼠建立模型,向大鼠气管内滴入博来霉素,促进大鼠肺脏纤维化,随后在其胃内注入中药血竭,进行观察。一月后,处死大鼠,可以看到其体内的肺组织中有关I型胶原和RNA的表达较弱,进行HE染色时,肺内的炎性细胞数目减少。第四,抗血小板聚集功效。对人体的血小板进行研究,通过提取中药龙血竭和其中包含的三种化学物质叶龙血素A和B及龙血素B,维持药物浓度在每升三百毫克,对于ADP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较高,其抑制效果同阿司匹林一致。第五,抗氧化功效。中药血竭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具有还原功能。其中的抗炎作用与中药血竭能够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关。第六,对一氧化氮的影响。使用双缩脲和分光光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血竭对于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能够降低流产后孕妇发生出血的几率。中药血竭通过降低绒毛的一氧化氮活性,从而降低一氧化氮的合成,最终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管的舒张。

2.中药血竭的临床应用

中药血竭在中医临床上,主要治疗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科等诸多系统的疾病,具体治疗情况如下。第一,心脑血管系统。李云等[1]使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心血癖阻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使用中药血竭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随后秦建平等[2]对于急性心梗患者也使用类似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仍好于对照组。表明中药血竭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较强烈,能够有效治疗心绞痛疾病。第二,消化系统。对溃结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对于肠粘膜的修复具有较高的帮助作用。中药血竭是目前治疗溃结疗效较为显著的一味中药。第三,皮肤科。将中药血竭粉碎成粉剂,外敷在有褥疮的患者伤口处,治愈率高达百分之百。对于放射性皮炎患者,治疗效果也较为明显。中医中的有关理论认为,脓疮的病理机制是血癖、湿热,而中药血竭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癖、生肌敛疮,因此能够达到治疗褥疮的目的[3-4]。第四,妇科。使用中药血竭对卵巢囊肿疾病进行治疗,患者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情况明显减少,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此外,中药血竭对于子宫颈糜烂和使用宫内节育器导致子宫出血的患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第五,耳鼻喉科。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而言,使用中药血竭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耗时短。第六,肛肠科。将中药血竭制成栓剂,对于患有痔疮的患者进行外用治疗,效果显著。由于痔疮的形成属于癖症,中药血竭的活血化癖作用较为显著,能够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治疗痔疮。

3.小结

综上所述,中药血竭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其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炎、止痛活血等。目前,研究中药血竭着重于制剂的提取工艺方面,对于中药血竭的基本物质基础缺乏有效的研究。这也为今后对于中药血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未来结合中药的有关化学以及药理方面的理论,并有效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好的对中药血竭基本药物功效结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云,萧伟,秦建平等.HPLC同时测定龙血竭及其提取物中5个有效成分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07):929-934.

[2]秦建平,李家春,吴建雄等.基于UPLC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龙血竭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06):1114-1119.

[3]石聪,张兰春,余晓玲等.龙血竭凝胶剂的制备及对创面组织的修复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02):156-161.

[4]苏小琴,李曼曼,顾宇凡等.龙血竭酚类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4,45(11):151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