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语用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5

论文学翻译中语用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陈鹏文

论文学翻译中语用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陈鹏文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

【摘要】利用话语语境创造语言艺术、增强语言的魅力是文学大家经常使用的创作手法。因此,分析词语的语用意义就成为文学翻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围绕文学作品中四种常见语用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高度重视文学文本中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和修辞意义的阐释和重构是保证译本质量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语用意义阐释重构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33-03

【Abstract】Thepresentpaperdiscussestheunderstandingandexpressionofthefourkindsofpragmaticmeaninginliteraryworks.Italsopointsoutthatclose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analysisofthewords’pragmaticmeaninginliterarytranslationtoguaranteethequalityofthetranslatedversion.

【Keywords】PragmaticmeaningExplainReconstruction

一、引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文学之所以是艺术,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文学语言在语境的限制下能够产生仅适合于上下文环境的语用意义。因此,即使在机器翻译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翻译依然是机器翻译的盲区。究其深层原因,乃是由于电脑虽然“脑容量”巨大,但却无法应对文学作品中鲜活灵动的语言和言语当中所浸染的语用意义。决定语用意义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指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一是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因此,语用意义可具体划分为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和修辞意义。本文拟就文学语言和言语中的这四种语用意义在翻译中的阐释和重构问题进行探讨。

二、联想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联想意义是指词语因其概念意义而在语言使用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词语的联想意义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正因为如此,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联想意义往往有天壤之别。例如,“玉”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珍贵高洁的品质,端庄秀美的容貌,因此中国女性的名字常常包含“玉”或是其他意为“美玉”的字。然而其英语对应词“jade”一词在英语中指女性时往往隐含有“荡妇”、“不名誉的女子”之意。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积淀的不同,翻译中许多看似对应的词语往往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对于这样的词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阐释,就会止于他们的概念意义而失其联想意义,造成译文的貌合神离。例如,“吃醋”在汉语里含“嫉妒”之意,而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vinegar”则常表示“脾气坏”、“不高兴”,与汉语相异。例如“Hisretortwasdeliveredwithastrongnoteofvinegar.”(他用非常不快的语气进行了反驳)。[1]再如“布衣蔬食”在中国古代意为“朴素简单的生活”,但是,如果将其简单的译为“wearcottonclothesandeatvegetablefood”,西方读者恐怕不会领会其中的联想意义,相反,还可能产生错误的阐释。因为“素食”现在早已经不是穷人的专利了,国内外许多富人的减肥食谱上写的正是“素食”。所以,如果要反映汉语文学作品当中的“布衣蔬食”,多数情况下我们得考虑使用“coarseclothesandsimplefare”这一表述。[2]

在文学文本中,有意识地营营语言和言语的联想意义是作者创造文学审美要素的重要艺术书法。成功的文学翻译家总是会想法设法地在译本中再现作者的创造力,让译文读者获取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文本信息和审美体验。以《红楼梦》的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文为例。杨宪益、霍克斯两位翻译家对“红诗”的翻译各有建树,他们的译文各具特色。下面我们以杨、霍对小说中一首诗中富含联想意义的词语的翻译为例,说明阐释和重构词语联想意义的重要性。

原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杨译:

Likedropsofbloodfallendlesstearoflonging,

Bypaintedpaviliongrowwillowsandflowersuntold;

Sleeplessatnightwhenwindandrainlashgauzewindows,

Shecannotforgethersorrowsnewandold;

Chokingonricelikejadeandwinelikegold,

Sheturnsfromherwanreflectionintheglass;

Nothingcansmoothawayherfrown,

Itseemsthatthelongnightwillneverpass;

Liketheshadowofpeaks,hergriefisnevergone;

Likethegreenstreamitflowsforeveron.

霍译:

Stillweepingtearsofbloodaboutourseparation:

Littleredlove-beansofmydesolation.

StillbloomingflowersIseeoutsidemywindowgrowing.

StillawakeinthedarkIhearthewindablowing.

StillohstillIcan’tforgetthoseoldhopesandfears.

Stillcan’tswallowfoodanddrink,‘cosI’mchokedwithtears.

Mirror,mirroronthewall,tellmeit’snottrue:

DoIlooksothinandpale,dollooksoblue?

Mirror,mirror,thislongnighthowshallIgetthrough?

Oh-oh-oh

Blueasthemistuponthedistantmountains,

Blueasthewaterintheever-flowingfountains.

原诗中,“红豆”、“春柳”、“画楼”、“更漏”等词都是经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词。诗人对这些意象词的巧妙运用往往犹如画家之画龙点睛,能够增强整首诗的意趣和情趣,使诗歌的魅力倍增。因此,再现原诗之意象美成为这首诗翻译的难点和重点。可以看到,在重现原诗意象美问题上,杨译保留了“画楼”(paintedpavilion)和“春柳”(willows)两个意象,但是失掉了“红豆”这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从而使汉语中以“红豆”喻“眼泪”的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无缘为英语读者所认知。霍克斯的译诗中没有出现“春柳”和“画楼”这两个意象,但是重现了“红豆”这个意象,把汉民族的思维成功地推介给了英语读者。所以,杨译和霍译可以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三、情感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词语除了传递信息外,还能传达作者或交际双方的情绪和态度,并唤起读者或听者的情感。这方面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情感意义。比如,“母亲”这个词令绝大多数人有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妇女”则趋于中性;而“女巫”却会让人产生厌恶的消极情感。这说明人们对词语的阐释不仅限于其概念意义,还有情感因素在里面。因此,译者在选择词语时,还得有意识地对原文的情感意义进行重构,努力做到言达其情。首先,译者应准确把握原语当中的感情色彩,防止在译文中加入译者个人的感情。

例如: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劳伦斯和威沙特的译文:

Fightwhenwecanwinandrunawaywhenwecannot.

外文出版社的译文:

Fightwhenyoucanwin,moveawaywhenyoucannotwin.[3]

很显然,“走”在原文中是中性的。相比较而言,“moveaway”比“runaway”的感情色彩更接近原文的情感意义。其次,译者尚需明了,语言和言语当中的情感意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联想意义密切相关。正如上面所言,不同的文化有时会形成同一个词语的不同联想意义,并直接导致情感意义的差异。例如,Pragmatism一词最初介绍到中国时,指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所以在汉语中用“实用主义”作为它的对应词,且赋予该词一定程度上的贬义色彩。但是如今,pragmatism在西方常常被美化为“一种用实验结果来检验命题真实与否的哲学方法”(《新威布斯特词典和词库》)。因此,如果将“我们不搞实用主义”一句译为“Wedonotadvocatepragmatism”就会传递错误的信息。同样,“资产阶级自由化”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也是不妥当的,因为“liberalization”在西方是褒义词。为确保正确传达情感意义,在译文中加入修饰语进行限定是很必要的。按此方法,“资产阶级自由化”可以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aimedatcapitalistrestoration”。再次,与汉语相比,英语中词语的情感意义更加依赖于它们使用的场合。换言之,相当数量的英语词语既可以是褒义的,也可以是贬义的。因此,翻译时语境就成为译者确定词语情感意义的唯一因素。这一点比较易于理解,兹不例示。最后,译者应该懂得语气词在传达情感意义时的独特作用。请看下面选自短篇小说《怪人》中的三个例句:

1.“holdyoufootup‘tilIseehowthisisgoingtobe.”

“Youknowmysize,”he’dsay”.

“你明明知道我的脚有多大嘛,”他说。

2.“Green’syourfavouritecolor,”he’dsnap,“talkaboutsomethingelse”

“你才最喜欢绿色呢。”他常这么不耐烦地说,“讲点别的好不好?”

3.Love!Heloveswhatheseesinhereyes,andheseeshimselfthere,twiceover.

哼!好一个爱!他爱的只是从他眼里看到的东西,那就是他自己,而且是两个呢。

在例1和例2中,“嘛”、“呢”和“好不好”充分地表达出讲话人的不耐烦;而例3中的“哼”和“呢”则准确、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四、社会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社会意义指语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时所形成的特有意义。在特定的场合中,语言使用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程度、交际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从而反映出言语发出者不同的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言语语体会产生风格上的差别,从而形成词语的语域范围。社会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语域的选择和配置,而这种选择和配置最终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一个简单的英语句子“Itwasdark.”既可以译为“天黑了”,也可以译作“暮色四合”。决定译文的最终根据就在于这个句子所带有的社会意义,也就是它所适合的语域层级。下面所选例文充分说明了正确阐释词语的社会意义对译文信息重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1.Bygod,I’llknockthetaroutofhim!Nobodycantouchmyroommate!KnowwhoIam?ElmerGantry!Thashme!I’llshowum!

这段话出自一个酒鬼之口,所以他会把“them”说成“um”,把“thrash”说成“thash”。作为文学语言,翻译时译者须注意到这一点,用符合其角色和身份的选词再现原作的原味。请看译文:

老天作证,我非剥他——他——他们的皮!我的伙伴谁敢碰!还不知道我是谁吧?老子埃尔默甘特利!来惹我!那就瞧一瞧吧!(张经浩译)[4]

2.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多乎哉!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Thenstraighteninguptolookatthepassagain,hewouldshakehishead.“Notmuch!Verily,notmuch,forsooth!”(tr.YangXianyi)[5]

原文中,白话文和文言文同时出现在一起。这种语域的混杂构成一种修辞手段,生动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气。杨宪益在翻译时,选用了两个英语古旧词“verily”和“forsooth”,把原文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在译文中贴切地重构出来。

3.“Idoubtifyoueverwillseehimnow.It’splaintome,he’soff.”

“Doyoumeanthathehasdesertedhisdaughter?”

“Ay!Mean,”saidMr.Childerswithanod,“thathehascut.Hewasgoosedlastnight,hewasgoosedthenightbeforelast,hewasgoosedtoday…”

“在我看来事情很清楚,他已经溜了。”

“你是说他已经把女儿抛弃了吗?”

“唉!”齐尔德斯先生点了点头,“我是说,他已经一溜烟跑了。他昨天晚上挨‘嘘’,前天晚上挨‘嘘’,今儿又挨‘嘘’,这还能呆下去吗?”[6]

原文中的“off”和“goose”均为俚语,译文也适用极不正式的词语“溜”、“一溜烟”、“嘘”分别与之对应,符合原文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五、修辞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语言的修辞美是人类所有语言的特征之一,而以在文学语言中为盛。所谓修辞,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不仅仅限于我们平常所指的那几个有限的比喻手段。一切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为目的的种种规则及其变异手法都可列入修辞的范畴之内。换言之,文学意义上的修辞概念是指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客观存在着的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规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一部(篇/首)文学作品时,不但要注意那些有意为之、特征鲜明的修辞手法,而且要敏锐捕捉那些无意为之、未曾成规的修辞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与众不同、违反常规的现象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如罗丹雕塑的维纳斯一样,唯其臂断,方引众目。可见,真正的修辞也就是能引起读者注意的一切手法,并无什么规矩和界限。修辞美是文学的防腐剂,它能够让一部文学作品经受时间的腐蚀而千古流传。修辞美又是文学的金钥匙,它能够打开人们紧闭的心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杜甫的“感时花溅泪”、“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寻寻觅觅”,毛泽东的“原驰蜡象”、“山,离天三尺三”等无数文人墨客的妙文佳作,之所以能够众口相传,争相吟诵,无不与其中所洋溢的修辞美关系密切。按照《红楼梦》的译者霍克斯的话说,“翻译就是翻译原作中的一切信息”。修辞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进入译者的翻译视野,以功能对等的形式存在于译文当中。试以双关修辞格的两个译文为例:

1.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杨译:“There’snoneedtoswear.IknowIhaveaplaceinyourheart.Butwheneveryouseeher,youforgetallaboutme.”

霍译:‘There’snoneedforyoutoswear,’saidDai-yu.‘IknowverywellthatCousinDaihasaplaceinyourheart.ThetroubleisthatassoonasCousinChaicomesalong,CousinDaigetsforgotten.’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不但心直口快、美丽多情,而且才华横溢、伶牙俐齿。这里和贾宝玉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黛玉心里清楚贾宝玉的发誓出自内心,但是她心中那些许的对薛宝钗的防范之心又让她借着贾宝玉心中再无第二个妹妹的表白,将了宝玉一军。这里,“姐姐”和“妹妹”既各有所指,又各无所指,形成了奇妙的语义双关。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先生在各自的译文中对原文中的这处审美要素都有所体现。不同的是,杨先生译文少了一点原文所含的绕口的趣味,霍克斯的译文因为创造性地把“CousinBao”在这里临时转换为“CousinChai”,与紧接而来的“CousinDai”产生绕口之趣,因而在效果上更接近原作一步。但是与原文相比,两种译文都不是非常理想。

2.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

杨译:

“Whyareyoustandingthereinadraught?”askedBaochai.“Youknowhoweasilyyoucatchcold.”

“IwasindoorsuntilIheardastrangebird-cry.WhenIcameouttolook,itwasonlyasillygoose.”

“Whereisthissillygoose?I’dliketoseeit.”

“AssoonasIcameoutitflappedaway.”

霍译:

‘Ithoughtyouweresodelicate,’saidBao-chai.‘Whatareyoustandingthereinthedraughtfor?’

‘I’vebeenintheroomallthetime,’saidDai-yu.‘IjustthismomentwenttohavealookoutsidebecauseIheardthesoundofsomethinginthesky.Itwasagawpinggoose.’

‘Where?’saidBao-chai.‘Letmehavealook.’

‘Oh,’saidDai-yu,‘assoonasIwentoutsideheflewawaywithawhir-r-r---’

原文中,贾宝玉因见薛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天然美貌,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动了羡慕之心,看得呆了,连宝钗递过来的串珠也忘了接。这个情形引起了黛玉的注意,就话里有话地用“呆雁”来挖苦宝玉,形成妙趣横生的双关语。从这里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译和霍译都保留了原文的这一审美要素。但是从双关的显性上看,霍译似乎更接近原文的修辞效果。因为从“gawping”一词上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失魂落魄、张嘴凝视的痴呆之状,比杨译的“sillygoose”更容易把双关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此外,原文最后还有一个拟声修辞格(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从译文来看,霍译也比杨译出彩。霍译的“assoonasIwentoutsideheflewawaywithawhir-r-r”有声音之感,能让读者于文字之外看见林黛玉声情并茂的可爱形象,而杨译的“AssoonasIcameoutitflappedaway”相对而言就显得平铺直叙,缺乏原文当中所蕴含的那种灵动性。

六、结语

本文中我们依次讨论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阐释和重构问题。正如同笔者在文章一开始时所指出的那样,语用意义与语言的使用者及其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阐释不仅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求译者充分掌握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语言修辞知识、民族文化知识等语用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文学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4

2WangZuoliang,ASenseofBeginningStudiesinLiteratureandTranslatio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1:130

3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8

4张经浩.译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62

5郭著章.语域与翻译、杨自俭编.翻译新论:739~750

6张今.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