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外科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胡蝶

长兴县人民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6)6

摘要:作为外科手术的副产物,术后疼痛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它可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并可诱发多种术后并发症,增加术后死亡率,因此充分有效的术后镇痛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因此对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外科术后疼痛;评估;护理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是每一位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2]。而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所具有的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1.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对其做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因此评估疼痛时,既要评估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强度并记录,还要考虑影响正确评估疼痛的影响因素。

1.1视觉摸拟评估法

该方法比较灵敏,有可比性。具体做法是:在纸上画一条10cm的横线,一端表示无痛,另一端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请病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在此横线上划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程度[5]。

1.2文字描述评估分量表

1.3数字评估分量表

由病人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自评:0级为无疼,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10级为重度疼痛

1.4米吉尔(MIGILL)疼痛问答法

用问答法将疼痛分为5级,即0级=无疼;1级=有疼痛感但不严重;2级=轻度疼痛,不舒适;3级=疼痛,痛苦;4级=疼痛较剧,恐惧感;5级=剧疼。

1.5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6]

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改变,用6个不同的面部表情(从微笑至悲伤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的程度。从左到右分别被标为0~5分,表示无痛、极轻微疼痛、稍显著疼痛、重度疼痛和剧疼。

2.疼痛控制护理

2.1药物止痛法[7.8]

2.1.1口服给药法

此法是一种患者可接受的易行方法,但镇痛效果不理想,仅适用于浅表小手术引起的轻度疼痛。

2.1.2肌肉注射法

此法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适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但镇痛作用短暂,需反复给药。

2.1.3特殊方法[9]

2.1.3.1患者自控镇痛泵(PCA)

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量泵),通过静脉内、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物,来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有效率可达91.77%[10]。

2.1.3.2硬膜外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epiduralanalgesia,PCEA)

PCEA是通过硬膜外导管直接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多用于硬膜外麻醉术后的病人。

2.2非药物措施

2.2.1心理护理

疼痛是疾病中最普通、最重要的征象与症状,总是伴随着消极的情绪。因此,对疼痛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疼痛即无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因素,所以通过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可以帮助提高疼痛阈。

2.2.2物理疗法按摩

按摩是我国的独特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使之产生“外呼内应”的功效。临床实践证明,推拿按摩可以止痛、消肿安神、助产等。

2.2.3冷热疗法

利用冷热刺激皮肤,使其止痛或减轻疼痛。热疗可以使病人、灶处局部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营养代谢,有利于血淤的吸收,促进组织修复,并通过神经反射调节机体功能。而冷冻疗法则又可以局部麻醉神经,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2.2.4分散注意力

分散疼痛的注意力,即将注意力集中于其它刺激而不是疼痛的感觉,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知觉。

3.术后疼痛护理

3.1疼痛护理管理现状

据有关调查,外科术后80%的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以上患者术后72h仍疼痛不止[18]。研究发现,尽管临床镇痛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镇痛效果却不容乐观,如接受PCA(患者自控镇痛)者仍然有75%的患者疼痛等级为5~10分[19]。护士对疼痛知识的了解和对镇痛药物的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3.2疼痛的护理措施

3.2.1心理护理

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主动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尊重其对疼痛的反应,教会有关疼痛知识,使之掌握自控能力,并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语言与举止支持患者,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阈值。对强烈克制的患者予以鼓励,并让他们呻吟,以此转移疼痛。

3.2.2采用药物止痛措施的护理

护士应掌握药理知识,正确应用,对原因清楚的疼痛采用预防性用药,且剂量小,比疼痛后给药效果好;对诊断不明的疼痛不随意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症状,慎用成瘾药物;尽量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解除疼痛的刺激。

3.2.3一般护理

病人摆好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肌张力降低,肢体手术的病人应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和疼痛,观察包扎松紧度及末梢血运情况。对术后病人,护士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固定妥当。给病人更衣、翻身等操作要小心保护,防止滑脱或扭曲。操作中尽量避免给患者增加痛苦。术后切口痛一般于2~3d后逐渐减轻,若患者持续疼痛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2.4预见性护理

对手术病人而言,术前是提供疼痛教育的最佳时机。应强调疼痛处理的重要性,识别病人的教育需求,教授病人有关预防、处理疼痛及成瘾等知识,以消除误区。告知病人有责任与医务人员沟通疼痛情况及疼痛处理是否有效,与病人共同确定现实的舒适-功能(comfort-function)目标,即病人能够维持在完成基本康复或生活活动时的疼痛水平,例如:将手术病人深呼吸或移动的舒适-功能目标设为3,超过该水平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缓解病人疼痛。

4.小结

疼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常常是反映护患关系的指征,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自身在患者疼痛中所起的作用。术后止痛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和痛苦,还能减轻手术对肺功能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新认识疼痛,同时护士应不断学习疼痛知识,提高控制疼痛的护理水平。使疼痛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